本篇文章5985字,读完约15分钟
村里活动室的墙上挂着村民的照片,他们中有些人成了乡村艺术家。
葛家村民用竹子做的灯光秀。
老房子的窗帘上有村民用旧棉裤做的桂树。
丛志强在葛家村设计的椅子上。
仙人掌酒吧窗外,村子里的老房子。
没有什么椅子。 突出灰烬的基座由水泥和石头制成,人体接触的部分是竹片和木板,钉在基座上。 葛家村的人们,两三天就建了椅子。 花了多少钱,大部分人不记得除了那水泥,石头是在村口的河里捡的。 毛竹是在后面的山上砍的。 这些在葛家村太普通了,没有什么稀罕的人。
但是,在传说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这个村子里,它是第一个被外人称为艺术品的公共设施。 为了装饰它,村民拉起破旧的摩托车,用油漆涂得五颜六色,放在椅子旁边。
椅子出来之前,葛家村和艺术联系不大。 大部分年月,这里都是安静的小村庄,隐藏在浙江省东部沿海的群山深处。 没有自营公司,没有特色农产品,人层出不穷,这里渐渐和很多村子一样普通不生气。
那个形状像小山一样起伏的椅子是新的,但是很快,它的演出节目被更多新鲜的东西覆盖了不到三个月,这500多个村子就出现了40多个共享空间和近300件艺术品。 包括美术馆、手工艺院、画廊、酒吧、鸟巢这一建筑。
这些都和这把椅子一样,看起来不亮。 美术馆的名字是用布绣的。 手工院的作品都来自农妇缝纫机,画廊在堤坝上,濒临下一条小河沟。 但是,为了享受它们,北京的人来了,上海的人来了,有一次巴士送来了台湾地区的客人。
他们出现在艺术改造乡村的行动中。 到今年8月22日,这个行动告一段落的时候,村子里举行了派对。 参加晚会的车辆几乎挡住了村口两条车道的路。 为了迎接客人,长椅旁、村民的庭院外、不到2米宽的小河路上也点着五颜六色的灯。
在与灯光交错,闪耀在群山深处的夜晚,葛家村迎来了自己最精彩的瞬间。
他们认为艺术是油画、雕刻的某个遥远的东西
第一把椅子建在村子的旧寺院和小超市之间。 在宁海县大佳几镇的这个村子里,那是cbd,是最热闹的地方,但是它还不显眼,所以外来的人会不小心错过它。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是其设计者。 今年4月初,他应邀来到宁海,试图用艺术给农村带来一点变化。 设计这把椅子是丛志强到葛家村的第四天,那时他几乎不能在这里工作了。
在选择葛家村之前,他被带到宁海县沿海的村庄。 村子是别墅,大部分院子里都放着盆景。 一部分修理了假山流水。 他离开了那里,觉得那里不是最需要改造的地方。 他以前有为古镇设计的经验,古镇村庄在设计上很有特点,但是特点太强的话不太容易复制。
相比之下,葛家村在多方面没有尽善尽美。 这些人以农业为生,但没有多少耕地,也不谈其他资源。 村干部去找投资看了看,整整跑了三年,嘴磨得也没什么作用。 的竹林和大片桂花树是村子里少数值得称赞的,但这几年竹子不值钱,搞了几次桂花节都没赚到什么钱。
近年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洋娃娃。 2车道的道路穿过村庄,有两列小洋房立在路边。 那是葛家村最明亮的地方。 剩下的大多是老房子,一部分倒塌了。 以前以公司品牌设计为主的丛志强,偏偏喜欢这里。 国内现在的设计大多是给富人做的,锦上添花,但其实更设计的是穷人,设计会给弱者带来更大的价值。
但是,能否成功,丛志强心里也没底,他把在葛家村的工作看成公益行动和实验,和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私下约定,这次行动成功了。 对外说如果失败了什么也没做。
他要求村民一定要和他一起工作,尽早申请想参加的村民,组成小组。 为了动员村民,他特意设计了讲座的副本,不仅把艺术上什么华丽的辞藻清除干净,而且还仔细控制了讲座的时间。
但是,在这个约1600人的村子里,只有26人来听他的讲座,看起来80%都很集中。 他想用例子和照片向人们说明该做的事,但大家明显都不擅长。 他们认为艺术离油画和雕塑有多远。
丛志强最初的改造行动,预计将进行12天。 但是,在最初的四天里,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没有人相信这位艺术家能给一个村庄带来什么,从而改变城镇政府。 村里的书也没来见他。 他的设计需要人力来实现,但村民们私下讨论,这位来自北京的教授在这里做设计至少赚了50万元,让村民工作还不想付钱。
这几年,中国农村没有罕见的艺术家。 在多次乡村改造中,既有把奇形怪状的雕塑立在村口的艺术家,也有世界闻名的建筑师在土里建造了惊人的房子。 并非所有艺术家和农村的冲突都会产生足够惊人的反应。 一位村民说,艺术家进村的第一天,可以看到他们画井盖,第二天,他们房间里就听到了特朗普的声音。
对葛家村来说,迄今为止艺术家在这里留下的最明显的痕迹就是现在墙上沾满泥土的画。 在其他村庄,这样的画有时也会被村民偷偷擦掉。
国内艺术介入乡村这个圈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来了,村子里热闹,艺术家去了,村子回到了以前。 丛志强说。
他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乡村设计的95%是由艺术家般的外援完成的,大部分村民都是旁观者,他想在葛家村探索新的道路。
他必须试着做点什么。 第四天,丛志强决定修椅子。
就是尽量降到零价格。
椅子不是随便做的。 以前,丛志强在村子里做了很多调查。 包括注意村民的生活轨迹,注意他们在哪里停留多久,做什么。 他用这个找到了古老的寺庙和小超市旁边的地方。 茶余饭后,女人和老人总是喜欢在那里聊天,但是放在老树下的大石头,是他们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
看起来琐碎的椅子可以处理最现实的问题,这是丛志强选择第一部艺术作品时的重要考虑事项。 村民做东西很简单,第一考虑是否有用,第二考虑是否能赚钱,如果两个都不依靠,他就会认为这是行政指令,不会自己做。
要做椅子的材料,他要选择村子里最常见的石头和竹子,尽量做到零价格。 葛家村的人会堆石头,这些丛志强在村民生活技能调查时确认了。 但是,近20年来,小楼取代了石头房子成为村里新的地标,堆石头也变旧了,大理石、汉白玉才被认为是时髦的材料。
用石头做的椅子给了沉默多年的工匠空间,五六个50岁以上的村民参加了这次事件。 一位村民后来告诉丛志强,因为要堆石头,他以前在村子里是受尊敬的人。 人们慢慢进入小楼,但他不好意思再次带出这项技能。 这个工程量只有两三天的椅子,让他恢复了往日的感觉。 他说在孙子回来之前给爷爷看他的作品。
椅子做好了,来不及打扫,人们就挤在上面了。 这是村里室外公共场合的第一把椅子,卖针头的来了,甚至在这里摆过地摊。
对丛志强来说,这把椅子更重要的意义是村民们相信他外来的和尚。 习惯握农具的手拉着他开始问,那就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制作艺术品。 参加行动的26人,最后增加到46人。 参加二期的村民有126人,年龄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也在60岁以上。
村民们一知道你做什么是为了他们,就会很感动。 丛志强说。 葛家村分为上葛和下葛两个自然村,在为这把椅子选址时,也考虑到了两侧村民的心情,选择了其不偏不倚的地方。
之后,这把椅子被复制到了别的地方。 它被放大了好几倍,出现在村口等公共汽车的地方。 被村民改变造型,复制到古井旁边。
在古井旁边做椅子的村民对丛志强说,那口井是村子里最古老的井,现在不需要了,但是他们小时候在那里打水,希望那里也能热闹一下。
关于这把椅子,我打算写一篇论文,用椅子折射艺术家和村民的关系,如何处理村民的信任问题,用艺术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离开葛家村半个多月后,在北京的办公室里,丛志强兴奋地说。
乡村振兴,村民一定会动起来
葛家村也有比这把椅子更高端的东西,站在它前面。 那是文化礼堂,当地很多村庄都有这种东西。 但丛志强发现,这座宽敞的建筑物,几乎成了村子里红白酒席的固定场所,与文化无关。 除此之外,村里的主要公共设施是一些室外健身器材,那里成了孩子玩耍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葛家村的状况折射出乡村改造的困境。 在美化乡村的口号和行动中,村子里出现了更多的硬件设施,但如何融入乡村的气氛依然是个课题。
我们以前经常发科技,发文化,发资金,发项目。 这些项目如何实现与农村现实生活的对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 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说。
李贵军说,在宁海,大部分农村环境清洁了,房子也不错,硬件设施也跟上了,但精神生活还很匮乏。 和人一样,脸洗得很干净,也有化妆的地方,但整体品位不高。
他正是因为这个才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上。 看看艺术能否让这些人活下来。
丛志强也有同样的想法。 这也是必须让村民一起设计的理由。
他整理了海外艺术介入乡村的经验,比较早建立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往往开始强调内生的快速发展。 说白了,乡村振兴,村民一定要动起来。 丛志强解释说,这就像一所学校,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不管是建更多的图书馆还是引进更多的外教都没有用。
但是,在国内,更普遍的情况是干部在做,村民认为,大多数村民认为乡村振兴它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
另一方面,外人主导的乡村改造也大多不符合村民的胃口。 随丛志强来到葛家村的黄波,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快速发展学院副教授。 我看到他在东北的一个地方建设了美丽的乡村,拆掉了以前传到农家家里树枝上的篱笆,统一改成了类似城市公园的篱笆。 我还听说过一家企业没有一次重复进行50个农村的改造工程,最后拥有了一套样板。
丛志强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去葛家村和村民谈了谈。 虽然当地的方言很难懂,但他自己脸皮很厚,他说听得懂就坐下来说,听不懂就站起来走。 在院子里种菜的诉求要保存下来,同时也要照顾喜欢玩石头的乐趣。 在设计酒吧的时候,丛志强听院子的主人说,墙上有一只野生仙人掌和他在一起十几年,保存着什么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仙人掌,给它起了个酒吧仙人掌酒吧的名字。
他听说村口小河的堤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上面做了几个画框,取名为千年画廊。 村民叶仙绒的家里堆着孩子们写的书法和各种乱七八糟的旧东西,丛志强给她设计了美术馆,楼上挂了书画,楼下放了哪双绣球鞋,脱了粒机?
村里78岁的低保户,每月织200把扫帚。 扫帚换钱和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津贴是2000元,正好够妻子医疗费。 丛志强知道了这个,给他设计作品,用竹子让孩子围着游乐园,做了一个大鸟巢的样子,取名为鸟巢。 这件艺术品给他一定的工资。
村民袁小仙第一次拒绝了丛志强,但我太笨了,什么也做不了。 她说。丛志强发现她很会做饭,让她从面捏作品开始。 现在她的手艺院里挂着一个用缝纫机做的布偶。 她的最新作品是一只腿长手长的洋娃娃,它是在电视节目上看了之后做的,因为担心侵权,所以做了变更。
更多的人参加行动。 施工队做的村民根据印象,用竹子建了凉亭。 灵巧的村民砍了几根毛竹拧上灯泡,做了户外灯的光秀。 另外,不知道哪个村民在旧棉裤上系了几根红布棍,做了桂木的图案,缝在门帘上。
灵感来源的村民,即使是半夜,也会把自己的作品发给丛志强征求意见。 他们也直接写艺术家的设计。 在村外的竹子走廊,原本设计有风铃,丛志强后来发现这个设计被村民改成了,72岁的村民在风铃上画了彩色的线。 他告诉丛志强,那是为了不让大风吹风铃伤人。 曾在人民法院设计统一标志的人大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陈炯曾在葛家村设计过一种叫草船借矢的装置作品。 村民在施工中直接改变了形状。 因为在台风的日子里,本身很不稳定。
丛志强需要做的是鼓励。 村民抱怨没有人来设计良好的院子看,丛志强要求有关部门,领导来村参观后,必须走所有参与设计的房子。 第一期艺术改造行动结束时,城镇干部出了一些钱奖励村民。 的方案是设立一、二、三等奖,丛志强担心拿不到奖的人会失望,要求将奖金分配给各参加者。 村民特别敏感,好不容易没能动员起来的积极性被激发了。
更多的院子打开了门
看到这件事能吸引这么多人的兴趣,很多人感到意外。
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是很困难的。 当地干部说:“现在村子里很少大家主动做项目,请村民开会也会误人工费。” 经常跑在农村的学者黄波,从农民的院子里吸一根柴火也有放狗咬的地方。
这个行动告一段落的时候,为了准备派对,葛家村挤满了忙碌的人们。 村民摆弄废弃的圆桌木板,上面钉上长短不一的竹子,弄个盈亏不同的月亮,村民拉着不同颜色的印花,比画哪一个放在画院的桌子上更美。 在晚会上,86名村民作为艺术家站在了灯光灿烂的舞台上。
虽然仙人掌酒吧开业了,但是村子里的游客还不够。 这里成了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聊天唱歌的地方。 音响是业主从城里封闭的酒店里拉过来的。
更多的院子打开了门。 在此之前,葛家村某家的院子里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为了不让任何人动而赌博,看到周围的房子发生了变化,这个院子的主人找到了丛志强,打开了自家的门。
另外,废弃的庭院将放猪食的石槽变成了喝茶聊天的石头桌子,在4间房子后面一起拿出了堆放垃圾的备用地,建成了休闲的公共场所。 丛志强把这块铺着玉石的平地叫做四君子院。 另一个共享空间是8所房子共同取出自家院子建造的。
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黄波说,宅基地确权以后,土地是乡村最棘手的事件,有时一棵树占据位置,因此两者都可以战斗。
宁海县干部表示,他在乡村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曾看到村民因公共污水管道从自家地下通过而擅自定价。 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以前在农村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内生意志。 这位干部说。 宁海县曾经制定过村级权力36条清单,这份被称为农村管理立法的清单基本涵盖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行使村务权力的所有副本。 但是,与36条刚性的规定相比,村子是社会,没有弹性,没有包容度是不行的。
在葛家村的初步实验之后,年暑假,宁海县又从全国邀请了30人的艺术队伍到乡下,提出了更长远的计划。
65岁的葛家村村民叶仙绒在家里开了美术馆。 挂在这二楼的书画作品大多出自她的子孙之手,放在一楼的老木箱、绣球鞋刚逃过被当作烧柴的命运,但从4月开店到现在,已经有上万人来参观。 不仅有北京上海的,还有四川贵州的。 由于巴掌宽的墙引起的纠纷,叶仙绒多年没有和邻居交往了。 看到叶绒家越来越热闹,邻居后来也找到了丛志强。 丛志强把那堵墙变成矮墙,邻居家的院子也重新装修了,他看到两家人又站在一起。
老家村里的人吃完晚饭在这个美术馆闲逛,打工的亲戚也从电视上打来电话说在看她家的情况。
这让叶仙绒很开心。 在她的印象中,葛家村以前是个热闹的地方,辐射周边几个村子的供销社在这里开,中心小学也在这里开,她的房子被修在村子原来的主干道边上,门外总是人来人往。 后来,有了新的路,人也走了,所以这里慢慢变冷了。 热闹的村庄总是让她想起过去的日子。
没有人认为美术馆会带来这样的变化。 刚开始给这个美术馆命名叶仙绒美术馆的时候,村里的人嘲笑她的女人叫这么高的名字。 但是,现在她忙得连吃饭的时候都要把碗举起来放好几次。 看到参观者出入,村民要和习惯说方言的叶仙绒开玩笑,以后要学普通话,学英语。
标题:快讯:一张椅子改变村庄 乡村振兴,村民一定得动起来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