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4月25日电题:有活干,家门口云南省富源县搬迁安置扶贫工厂见闻
新华社记者林碧锋
打磨、打磨、检查的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排成一列的产品排列整齐。 进入营地,进入水晶制品加工扶贫工厂,29岁的郝锐系着围裙,左手拿着半成品,右手拿着操纵杆熟练地打磨产品。 她说:我家住在这个小区的6栋楼里。
邓锐是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宽塘村的村民,家里有两亩多的土地,长期以种植玉米、芋头、兼职为生。 年收入不足1万元,一家6口挤在40平方米的瓦房里。 消除贫困的战斗爆发后,她家原来的瓦房被认定为危房。
去年云南省全面实施了战胜精准扶贫的三年行动。 邓锐一家去年6月搬到营上町的福海佳园为了扶贫搬迁了安置所,住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安住房里。 这个占地近15亩的小区,成了全城132户600多人的建设者站立卡片贫困者的新家。
即使房子得到保障,移居的群众依然不放心:离开世代生存的土地,收入来源靠什么? 如何维持生活? 如何摆脱贫困?
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很多人提出,作为民居村村民的李征友长期在厦门一家制作棒球的运动器材企业工作,但是缝制棒球的技术要求不高,在城里能不能帮助他引进棒球加工厂? 不久,小区里开了棒球加工厂。
另外,据说家乡煤矿多,锚网的采用量大,但是锚网的制作技术比较简单。 经过研究决定,镇上随后找到了当地锚网加工经验丰富的合依村村民刘东,支持在福海佳园设立锚网加工厂。
我们免费为扶贫工厂提供场地,保障水、电、路三方。 营上镇镇长谢宏波表示,为鼓励转移群众就近当地就业,扶贫工厂动用劳动力2000元一次不重复培训补贴,吸收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扶贫项目也有一定奖项。
这样,福海佳园建立了水晶制品、锚网、棒球和电子产品加工4家扶贫工厂,规范为扶贫项目库。 这些面积只有100平方米的小工厂吸收了近20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他们的月收入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
做一张地锚网的工钱是4元,我们每天最多能织20张。 和邓锐一样,57岁的耿礼松也是小区扶贫工厂的受益者。 他和老伴分开外出赚钱的那天,经过培训在家门口的锚加工厂上班,获得了更稳定的收入。
走在福海佳园区,小高楼拔地而起,水泥路宽阔清洁,路灯和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
扩大集体经济,拓展财富新途径。 海佳园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200亩软籽石榴,快速发展辣椒等林下种植业,去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其中2.4万元用于群众红利。
在政府的协助和自身的努力下,邓锐一家逐渐摆脱了贫困。 现在她的孩子上了离小区不到2公里的学校,新房的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具渐渐齐全。
只要努力,生活一定会更好。 展望未来,邓锐充满憧憬。 (完)
标题:快讯:云南省富源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见闻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