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拉萨7月28日电(记者唐弢洛卓嘉措)如果有人从滇藏线进入西藏,一定会经过一个叫盐井的地方,静静躺在澜沧江边上,茶马古道很容易越过这条边境。 31岁的果拉卓玛在这里开了果拉丛农家乐,经营着当地特色的美食加面。
农家乐也是果拉卓玛的家,是一个两层高的小花园,院子里常年开着各种花,种着葡萄、石榴等各种水果。 整个店约60~70平方米,沿着大厅的墙壁排列着藏式茶和藏式沙发,一到中午就人满为患。
大家都冲着加加面来了。 这些人没吃过加加面,就是说没来过盐井。
关于加面,很多美丽的传说是村民们为了欢迎英雄凯旋而相继献上精心制作的面,全家的面只吃一口就饱了。 这个民俗代代相传了几百年,直到现在。
实际上,面条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肉糜煮熟了,加上葱的调味料,味道很清爽。 奇怪的是,这个面,一碗只有一口的量,每次吃一碗,就从桌子上装满小石子的篮子里拿出一粒来计数,越吃越好。 据说这个最高记录是147碗。
早在十几年前,盐井就曾经有上百家大小的拉面店、摊子,但几年间这些拉面店相继关闭,只剩下几家。 知名度不高,交通不便,村容村貌也不整洁,游客不想来,所以长相生意自然也不好。 果拉卓玛有自己的结论。
要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契机。 随着年盐井古盐田建设5a级景区的开始,期待已久的沥青路通向村口,村容改造消除了黄皮屋,尘封的古民居重新开发启用,修复了旧物。 渐渐地,国内外游客涌入,公共汽车也停在村民家门口,盐井成为西藏昌都的另一个游客集散地。
游客的到来,使加加面这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恢复。 凭借老字号积累的声誉,在政府的支持下,果拉卓玛贷款300万元扩建老庭,从单一的加面迅速发展为餐饮、住宿、旅游为一体的大生意。
这两年来西藏的游客更多,来店里的客人吃面条拍照,被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现在一天至少能卖2000杯了。 果拉卓玛说,如今,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地区美食,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另一种旅游体验,也让我和村民们从经营旅游餐饮和农家乐的过程中脱贫致富。
村里的贫困人口在农活和家里不忙的时候,戈拉卓玛请他们来农家乐打工,每人每天可以得到50到100元的工资。 20岁的白珍在水果拉农家乐做服务员,现在学会了做附加面。 每月工资可以得到3000元。 特别是店里迎宾、喜酒等纳西族特色接待服务越来越熟练,开朗活泼的她很受游客欢迎。
白珍说,吸引自己的是果拉卓玛那种主动求变、敢于尝试的创业精神,在政策的支持下,果拉姐姐创新的经营模式,现在发展很快,我也要像她一样,双手改变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
关于未来,果拉卓玛心中还有很多打算,除了继续加面外,还打算引进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节目,与旅游接轨,让客人充分体验纳西族的风俗民情,继承纳西族优秀文化。
标题:快讯:一碗加加面“加”出脱贫致富新生活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