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97字,读完约10分钟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统一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 三科中,统一《语文》教材最受社会关注。 在此,邀请参加教材编写的专家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解读其变化。
变化1
学识字后学拼音
打开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首先看到我上学的那一栏,我上学后,首先组织了识字单元,然后进行了拼音教育。 这是统一《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编排顺序是读写后学习拼音。
学了这么多年拼音之后才学习汉字,为什么要统一《国语》教材来改变惯例呢? 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拼音,而是学习语言和汉字。 这种变化非常明确地定位为拼音和识字率的关系,即识字率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小学生在学拼音后学习汉字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就可以用拼音读文案。 但是,很多学生很懒,即使很多字都能识别,也不会巩固记忆,而是用拼音读字音。
事实上,我国的语言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生活中到处都是读写资源。 例如,在公园散步、坐电梯、坐火车时,父母随时随地都能给孩子记住字。 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度比拼音的熟悉度高,可以说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就开始学习国语、国语。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在入学前认识天和人,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 所以,统一《国语》教材是识字单元,给一年级学生提示的第一课是学习天地人和你、我的六个字。 从他们熟悉的事情做起,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 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容忽视。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可以用拼音浏览时间较长的文案,特别是在方言地区,拼音对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 另外,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入学前只认识一点汉字,但不理解字义。 需要利用拼音,按音序查字典,获得一定的国语能力后,再扔掉这根拐杖。 因此,拼音的作用非常重要,还是值得学习的。
变化2
大幅增加古诗的编辑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的重要载体,统一编辑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全中华优秀以前传下来的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优秀以前
小学统一编《国语》教材共有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编数的30%。 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经典名著3篇。 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以前流传的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优势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复制品。 中学有古诗132篇,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都有出现。
一些小学古诗文是要求背诵课程标准的小故事,一些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知道的。 例如,从三年级开始,每次统一编辑《司马光》、《守株待兔》、《自我矛盾》等教材的学期都会安排文言文,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都很熟悉,所以理解起来没有太大困难。 而且所选文言文篇幅短,文案简洁,有时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小学生学习起来并不辛苦。
与以往不同,小学统一编《国语》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 据悉,教材中除语文课标准推荐的古诗75首外,还入选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540余首。 这些古诗大多不是以文本形式,而是被添加到课后日积月累一栏中。 本栏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求把握,学生达到一定年龄后,通过其含义,自由地运用于生活、工作中。
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也有了调整。 以人教版的小学《国语》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由小学5年级的下册组成,但统一编的教材把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3年级。 随着年级的上升,难度和数量不断增加。
此外,小学统编《国语》教材还增加了大量成语、名言警句、榊联、谜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文案,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为学生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奠定基础。 在中学的“综合学习”中,以友信和等以前流传的文化关键词为中心,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变化3
主要不看书,不看书
现在的语文教育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看教材、教辅,很少看课外书,所以不会说语文素养。 义务语文统编教材总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统一《语文》教材主要不读书,读书少。
据悉,统编《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抓住阅读觉得有趣,培养这位牛鼻子,大幅增加阅读量,努力将语文课扩展到课外阅读,扩展到学生的语文生活中。 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每个教材都有系统的书目,教老师、家长、学生在各个年级需要读什么样的书。 7~9年级的一本有6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 在8~9年级的一本中设置1个活动探索单元,强调任务性的学习理念。
该教材还重视各种阅读方法的教育,如默读、阅读、跳跃阅读、推测阅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 例如,小学低年级有“和大人一起读”一栏,高年级学生和中学有“名着导读”“古典诗文朗诵”等一栏。 中学教材由精读改为教读,由略读改为自读。 教课时先由教师讲话,举例说明,在给出方法的自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必须在语文学科中出类拔萃,具备以下特质:具备良好的信息表达交流能力。 有一定分解概括能力的书面表达很有条理,养成能使文章按写作顺序阅读的阅读和报纸的习性。 统一《语文》教材的投入采用,是想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能力。
变化4
强调语言表现力
强调统一阅读《国语》教材,也强调语言表达能力。 与传统的《国语》教材相比,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统一《语文》教材的各模块设有口语交际栏,强调口语表达、信息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2001年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口语交际提高到与阅读同等的地位。 但是,十几年前,在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中,这种文案依然弱化,教师下课后,学生没有体现出效果,口语交际处于无法教授的不自然状况。 因此,统一编辑《国语》的教材旨在在编写过程中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性。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口语交流文案的编排,每本分为四次(六年级下册为三次),其中一次以功能性交流为主,涵盖听、表达、应对等口语交流目标。 不同的话题侧重于不同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结合每次的交际活动,以小贴士的形式,分别列举几个重点提示,让学生不仅确定这次口语交际活动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
统一《国语》教材也注重书面表达,即习作训练。 以习作能力的快速发展为主线,组织独立的习作单元副本,是该教材体系结构上的重要突破。 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快速发展的规律,小学3~6年级学生每本配置一个习作单元,聚焦习作能力快速发展的某一方面,加强习作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分量,使习作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改变多年来的语文教育实践而成为轻习作
相关链接
《历史》教材增强国家领土主权意识
统一《历史》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教材中具体介绍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发展和迅速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包括台湾及其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了有历史根据的论述,指出这些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 例如,钓鱼岛和附属岛屿史实的记述表明,钓鱼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明清时期钓鱼岛已经被纳入防卫区,受地方政府行政管辖。
教材注重体现时代快速发展的最新成果,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以及五个认可和四个自信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上,把历史进程中与这几个方面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
革命以前传下来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复制品。 历史教材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的历史,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局面,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了中国梦的主题
统一编辑《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的以前流传的文化教育、革命以前流传的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文案,专门设置了整个中国梦的国家安全观等主题。
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案、古代科技成果等,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情感力。 在中学阶段,通过引用、介绍中华优秀的以前传下来的文化观念、人物、故事等,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的自信。
在革命以前传下来的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祖国的历史。 例如升国旗、唱国歌等细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另外,评选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史实,阐述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大革命事件,邱少云、雷锋等典型英雄人物,强调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在法治教育方面,要有机融合法治知识,重视法治意识的培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以小学六年级的上册和初中八年级的下册为法治教育专著,集中讲授宪法,加强系统性。 其他书的子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勾结常在整个过程中划线。 小学涉及30多项法律法规,中学涉及50多项法律法规、6项条例和司法解释。
标题:快讯:新学期统编教材"全覆盖" 《语文》有四大变化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jyxw/1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