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女匠心承祈愿,麽乜神工续华篇

       ——访广西百色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朱少燕

麽乜(读音mō miē),是广西百色地区特有的壮族传统吉祥饰物,其身以斑斓色彩和精致图案饱含深情地诉说出民族祈愿,传递着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在壮语中,“麽乜”具有“神与母亲”的寓意。神明圣洁,不朽中承载着苍生黎庶摆脱困厄的希冀;母亲无言,劬劳间孕育出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前程。正因如此,麽乜的制作者基本都是女性,生于壮乡的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朱少燕正是其中一员。数年以来,朱少燕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审美完美地融合,使得麽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她眼里,制作麽乜不仅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更在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传递着一份深厚的文化情怀。

精工细作巧而妙  瑾瑜盈怀境自高

相传,龙珠乃太阳之火种,太阳凭借龙珠之火,方能普照大地。然而,一日龙珠不慎坠落于右江支系澄碧河畔,天地为之混沌,世界陷入危机。在这紧要关头,英勇的壮族青年伯皇挺身而出,肩负重任,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正月初五的端午节寻回了失落的龙珠,使得太阳重放光明。自此,每逢端午,壮族人民都会以巧手制成一种独特的配饰,其造型为一个张开四肢环抱龙珠的勇士,它象征着伯皇守护龙珠的英勇事迹,既是对英雄伯皇的敬仰与纪念,也是对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这便是“麽乜”。

朱少燕与麽乜的深厚情缘,源自家族血脉的绵延传承。她的祖母一生热衷麽乜的传统制作,朱少燕便从一针一线中接触到了这份源远流长的独特工艺。曾几何时,她总是依偎在缝制麽乜的祖母身旁,听着古传说,嗅着草药香,在一片恬静中安然入睡。成年后,朱少燕学业有成踏入职场,成为了一名精干的财务,整日与数字报表为伍,在写字楼里奔波忙碌。日复一日,机械的生活虽平稳无波,却也激起了朱少燕内心深处对麽乜的深深眷恋。城市的喧嚣与故乡的宁静对比鲜明,回想儿时的初心梦想,目睹麽乜制作技艺日渐式微,一份名为“传承”的使命如雷霆万钧,在朱少燕心底激荡响起。“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写字楼终困不住自由的鸟,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拿起针线,紧紧地握住了祖母手中的接力棒。

制作麽乜,单在缝制上就有十几道精密的工序。择布烫布、身躯缝制、龙珠制作、配饰挑选、组装缝合,每个步骤均为纯手工制作完成。朱少燕说:“慢工出细活,往往几个小时才能做好一个麽乜,如果加上刺绣的时间则要更久。而且整个麽乜的针脚都需隐藏,有看得见的针脚,这个麽乜就不合格!”于是,一刺一拉、一画一燃、一塞一推,已不知不觉成为了朱少燕生活的重心,这种反复看似枯燥,实则正好相反。每一次缝制,都是对神话和历史的深刻阐释,让朱少燕于无声处窥见生活的本真,寻得一种独特的宁静。

铢积寸累,精益求精。简单轨迹的背后,是环环讲究。选料时,艾草务必要选取陈化两年及以上,且经过医药部门安全处理过的艾叶,接着,添加上有舒缓安神功效的檀香,或能开窍醒神的石菖蒲,具有安神镇惊、辟邪解毒、驱赶疾病之功效。布料裁剪也要分毫不差,十余道精密针法也要步步为营,线缕游走却不能见针脚,唯有如此制成的麽乜,才能满足朱少燕内心的要求。2012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唱。如今,“麽乜”已不再局限于端午节或婚嫁场合的装饰,它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许多人开始在日常购买“麽乜”佩戴,或将其用作装饰摆件,或作为礼物赠予亲友。被朱少燕手工制作的麽乜深深折服的陈先生感慨道:“记得小时候,奶奶会为我们亲手制作麽乜,我们几个孩子总是将它放在口袋里或挂在胸前。虽然奶奶已经离世,但她制作的‘麽乜’依然陪伴着我们。”

非遗文化一脉传  创新奋进谱新篇

麽乜如同一根无形的线,承载着壮族文化的古今,历久弥新,传承不息。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主题词,又赋予了麽乜继往开来的意义。在非遗传承之路上,朱少燕既是一位技艺卓绝的手艺人,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企业家。2023年5月,朱少燕创办了广西伯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注册了“伯皇”这一品牌,以纪念那位英勇的青年。从起初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现在拥有稳定团队和大量合作伙伴的企业,朱少燕的创业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更凸显了非遗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奋斗与担当。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迸发出火花。”广西伯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公司仅有朱少燕和一名徒弟两人。满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对非遗文化的执着,她们果敢坚毅地开始了麽乜的制作销售。起初,公司的产品主要通过博物馆和机场等渠道销售,虽然市场有限,但朱少燕却凭借着精湛技艺和匠心设计,逐渐赢得了客户的认可。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亦迎来了诸多挑战。从最初的两人团队,到如今拥有十二名固定员工和七八十名灵活就业妇女,团队的扩大意味着管理的复杂化。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朱少燕不仅要亲自培训员工,还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她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技术,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此外,由于非遗产品的制作周期较长,且销售渠道多为赊账模式,企业的资金压力较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朱少燕尝试通过简化工艺流程、开发不同价位的产品等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她还积极寻求与博物馆、景区等单位的外部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从“日新之谓盛德”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开拓创新精神永远是进步之必要,朱少燕亦深谙此理,并对麽乜的制作进行了守正创新。在布料的选择上,她引入了非遗瑰宝——壮锦,让绚丽的织锦与传统工艺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外形设计上,朱少燕填充了现代元素与之融合,独具匠心地呈现出孩童的欢愉、青年的拼搏、老人的福祉,并将麽乜巧妙地融入节日庆典、家居点缀、日常佩戴等场景,同时荣获了多项专利与版权认证。这一系列创意满满的作品,不仅提升了麽乜的实用性,更增强了传统饰品在现代市场的魅力。

“我制作麽乜系列产品,不仅是要借其展现壮族文化的独特风采,更想让全国同胞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于是,在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期间,即便遭遇了诸多挑战,朱少燕也始终坚守初心,持续探索尝试,从未说过“放弃”二字。“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麽乜这一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慧心巧思彰古韵 民族瑰宝耀星辰

麽乜承载着右江壮族人民深沉的精神向往,它历经世代的传承与演变,逐渐沉淀为兼具文化价值与保健功能的特色工艺品。在朱少燕手中,传统非遗元素更与日常用品相结合,宛如古韵新生,细腻地编织出生活的诗与远方。她以五行理论为灵感,匠心独运地打造出金木水火土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带置物篮的麽乜、茶席雅饰及抱枕等。采访中,朱少燕透露了她计划推出的新构想:融入十二生肖图腾的壮锦香包,以及具有珍藏意义的高端传统挎包,旨在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趋向,同时体现实用需求,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沧海横流,初心永证。钻研之余,朱少燕始终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以“传承+创新+传播”为行动指南,开启了全方位的麽乜推广之旅。培训教室里,她言传身教,为来自社区和农村的妇女传授麽乜制作技艺,超过2000名学员在这里重拾生活的信心,凭借这门手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在残疾人帮扶项目中,她贴心关怀,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开发适合的就业岗位,助力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拥抱美好生活。在校企合作领域,朱少燕积极奔走,与广西多所高职、中职院校达成深度产教融合协议,推动学术研究与商品转化协同发展,为麽乜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在学术研究层面,她受邀参编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用文字记录非遗智慧,为传承添砖加瓦;在文艺创作前沿,她与儿童作家携手,以麽乜为主角创作儿童绘本,用童真童趣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壮族的历史,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萌芽扎根。她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伯皇”品牌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的同时,也能帮助到更多处于困厄生活中的同胞,并将中国的麽乜制作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麽乜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要立足广西,更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未来,朱少燕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推广产品。她希望通过电商平台,突破线下销售的地域限制,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此,朱少燕计划今年正式开展电商业务,并通过参加电商直播大赛等方式学习和提升电商运营能力。朱少燕相信,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的财富,通过不断创新发展,非遗文化一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时光长河奔腾不息,麽乜这门古老的手艺,亦曾在时代的风雨中飘摇不定。由于传统手工制作的麽乜工序繁杂、产量稀少,通晓其制作技艺的人凤毛麟角,麽乜仿佛陷入了孤寂的沉睡。幸而有朱少燕等年轻人的到来,这枚沧海遗珠才被拾起擦拭,重新焕发出光芒。他们用大胆创想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如今,麽乜的制作技艺不仅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更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标题:广西百色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朱少燕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6741.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