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9字,读完约5分钟
从城市化的双重挤出效应来看,城市化的积极效应还没有消除多少,但采取一系列方法处理大城市年轻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消除城市化对结婚率的被动效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中国的结婚率在逐年下降。 年全国结婚率9.9,年降至9.6,年为9,年降至8.3,年降至7.7,年中国结婚率仅为7.2,创下年来新低。
结婚率下降是正常现象
结婚率下降,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结婚适龄人口的比重相应减少,这必然导致正常结婚率的下降。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中国的结婚率会进一步下降吧。 例如,年中国的出生率只有11.9,如果以22岁为结婚年龄,那么年出生人口将在2032年左右进入结婚生子阶段,届时的结婚率将会下降。
其次,结婚率关系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结婚率越来越低,这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对结婚的意愿有双重的压迫效果。
另一方面,积极不想结婚是城市化对结婚率的积极效果。 与农村相比,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陌生人社会,也没有中国以前传来的社会中的结婚劝告,父母亲戚的压力也迫不及待。
这些因素都不想结婚。 如果有不结婚的自由,很多人会选择不结婚。
另一方面,城市化使许多人被动地降低了结婚意愿。 晚婚的话,结婚率会被动下降。
结婚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晚婚,导致初婚时间的推迟。 据报道,从2009年开始,结婚登记公民的年龄层以20-24岁最多,25-29岁最多。 结婚年龄的推迟,体现在每年的数据上,是结婚率的下降。
晚婚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教育年限的上升,这其实是城市化的表现。 一个系毕业约23岁,读完研究生,到毕业时已经26岁了。 虽然研究生相对较少,但接受本科教育的人确实在增加。
1977年,我国本科录取人数为27万人,20年后,到1997年增加到100万人。 1998年大学扩招后,本科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年达到惊人的700万人。 据相关估算,本科毕业生已经占同龄人的20%。 显然会推迟结婚年龄。
而且,年轻人在城市战斗,工作忙,时间紧,没有时间恋爱。 恋爱是谈不上的,结婚是更遥远的事。 另外,城市化通过提高婚姻对双方经济的压力,如房价,抑制了许多年轻人结婚的愿望。 另外,结婚意味着生育,婚后生育和育儿的支出也是压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失去了结婚的自由。
高房价对结婚率的抑制效果显着
城市化进程对结婚率的影响,房价是最重要的因素,值得单独说。
一所大学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初任工资很低。 房子看起来不值得期待。 即使能在双方家庭的援助下筹集首付,也多少得自己存起来。 至少贷款必须由年轻的两个人持有吧。
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仅为4317元。 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月收入4774元,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月收入3860元。 这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3033元,但对贷款来说显然不够。
以每户200万计算,贷款7成30年,一个月支付约7000元左右,基本上消耗了两名刚入职场没几年的年轻人的工资。 而且,除了贷款之外,装修还需要花钱。
不买房子的话可以结婚吗? 妻子父亲一定不同意,其实,妻子父亲只是形象的说法,是一系列政策作用于妻子父亲,妻子父亲给予的正常合理的反应。 因为除了安居乐业的因素之外,孩子上学的权利等附加在家里的权利也要求人们把家看得很重。
所以,中国人结婚,房子很重要,不可缺少,但是房子对年轻人来说很贵。 那么,自然通情达理的结果是,毕业后,做了几年多的工作,存了很多钱,考虑了结婚。 而且房子贵了,结婚更合理了,所以结婚更成了双方家庭的经济行为,这就磨合了,增加了协商时间,延长了年轻人的平均结婚年龄。
消除城市化对结婚率的被动效应
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对结婚率的影响,可以从地区数据的差异中得到印证。 结婚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欠发达地区。 贵州省年结婚率达到11.1,居全国前列。
据此,年末上海、浙江的结婚率全国最低,上海的结婚率为4.4,为全国最低。 另外,天津、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结婚率也很低。 可以看出,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的结婚率相差两倍以上。 这就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所以,结婚率下降其实是正常现象,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应该理性看待。 但是,必须从提高出生率的立场出发,寻找促进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方法。 从城市化的双重挤出效应来看,城市化的积极效应还没有消除多少,但采取一系列方法处理大城市年轻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消除城市化对结婚率的被动效应。 (刘远举上海金融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标题:快讯:全国结婚率“五连降”:为啥这届年轻人不爱结婚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