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67字,读完约14分钟
原题: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发源地、宿主尚未确定
3月3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英语学术杂志《国家科学评论》刊登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和持续演化》的论文。 拷贝显示,研究人员在103株测序毒株的149个位点发现了变异。
这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发生了基因序列的变异。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要点实验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华晨对新京报记者说,目前变异不算大,但也不能轻视,要警惕这些变异可能产生的病毒表现型和行为的一些变化。 如对人体的致病性、影响的脏器部位、排毒的时间、途径、传递能力的变化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科学》等科研杂志网站相继上线多篇相关论文,对病毒来源、疫情快速发展、临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新京报记者整理说,至少有两篇论文指出,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发生人际关系传递。 武汉海鲜市场被认为是早期病例的主要传染源地,但去年12月1日发病的患者没有这一市场暴露史,病毒来源带有问号。
美国乔治敦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丹尼尔·露西( daniel lucey )说,在年12月下旬华南海鲜市场出现大量确诊病例之前,病毒可能悄悄地在武汉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能在武汉以外的地方。 病毒有可能从其他地方进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关于病毒的起源,学术界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联系是自然起源,是来自动物的病毒。 目前全基因组基因序列系统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蝙蝠有可能是该病毒的宿主,但中间宿主尚不清楚。
▲1月27日,国家病原微生物库发布了首例环境样品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新闻。 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官网上
武汉海鲜市场可能不是新冠引发肺炎的疫源地
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通报称,近期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就诊的肺炎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 从此,这个市场成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追溯性研究的重点。
年1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追踪研究阶段性进展: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585个环境样品中,检测到33个样品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成功从阳性环境样品中分离出病毒。 调查显示,迄今为止这个市场上野生动物是非法贩卖的。 这次疫情被强烈怀疑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1月28日,中疾控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与风险判断》中强调,病毒从动物到人的溢出和适应性变异过程是否发生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尚需进一步证实,但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是疫情早期病例的主要感染来源地。
▲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新京报记者游天煶摄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教授李荣等多位专家于1月24日发表医学期刊《柳叶刀》论文,分析新冠所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41名患者是武汉市最先确诊的新冠引起的肺炎病例,其中66%(27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其余均无。
有趣的是,在这篇论文提到的41名患者中,有1名患者从去年12月1日开始出现症状。 这是目前公开资料中最早发病的病例。 但是,没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暴露史,家人也没有发烧和呼吸道疾病。 最初的病例和之后的病例之间没有发现流行病学上的相关。
这一年12月1日出现症状的患者,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当地时间1月26日,《科学》杂志网站报道,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不是新冠引发肺炎的疫源地。
美国乔治敦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丹尼尔·露西( daniel lucey )说,在年12月下旬华南海鲜市场出现大量确诊病例之前,病毒可能悄悄地在武汉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能在武汉以外的地方。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 kristian andersen )分析称,该病毒可能在华南海鲜市场外感染,随后被带入该市场。 病毒也可能来源于进入这个市场的感染动物。
1月24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等专家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论文分析了武汉最先确诊的41名新冠所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论文指出,最早的确诊病例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无接触史,发病时间为年12月1日。 论文的截图
基因突变不一定能明显改变病毒的功能和行为
目前还不确定病毒来自哪里。 但是学术界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联系起源于自然,是来源于动物的病毒。
2月19日,在《柳叶刀》在线发布的通讯文案中,来自8个国家的27名公共卫生行业科研人员签署声明,谴责新型冠状病毒不是自然起源的阴谋论。
根据国家卫委会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联合调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冠状病毒家族的典型特征,属于-冠状病毒。
根据上述报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和现有其他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一致性比对,结果表明,该病毒与蝙蝠携带的sars样冠状病毒ratg13株的全基因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6%。 这也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的研究结论。 相关论文于1月底发表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2月初发表《自然》杂志,并在线发表。
《柳叶刀》1月30日在线发表的中疾病控制研究小组论文也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可能是蝙蝠,中间宿主不详。 也有穿山甲和潜在的中间宿主的研究,但现在还不清楚。
上述和世卫组织的联合调查报告也强调新型冠状病毒是来源于动物的病毒。 根据目前全基因组基因序列系统的进化分析,似乎蝙蝠是该病毒的宿主,但中间宿主尚不清楚。 该报告附件显示,病毒的动物源和天然宿主、早期动物对人的感染过程、早期暴露史不明的病例等传染源相关问题依然知识有限。
只有找到人类感染的直接来源和动物宿主,才能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和传送链。 此前,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要点实验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华晨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分解。
冠状病毒是正链rna病毒,容易发生突变和重组。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总干事特德罗斯1月下旬也警告说,防控工作将考虑病毒随时可能出现的基因变异。
3月3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英语学术杂志《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发表论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和持续演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新闻中心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03株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集体遗传学进行了分析, 武汉市疫情初期以l型流行为主,年1月初以后l型流行频率下降。 另外,研究小组在103株测序毒株的149个部位发现了变异。
刊登在《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的论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和持续演化》。 页面的屏幕快照
对此,朱华晨向新京报记者分解,并不是说所有突变点都集中在一株病毒上,而是说已知的103株病毒都有不同的部位,都被罗列出来,共有149个部位不同。 这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基因序列变异,但变异不是很大。 这是rna病毒复制、进化中比较正常的现象。 许多突变可能没有生物学意义。 也就是说,并不一定会明显改变病毒的功能和行为。
但是,她强调也不能轻视病毒的变异。 冠状病毒是正链rna病毒,容易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必须密切关注重要基因位点的变化,持续监测病毒的进化方法,警惕这些变异可能产生的病毒表现型和行为的变化。 例如,需要关注人体的病原性、影响的器官部位、排毒时间、途径、传递能力的变化等。
去年12月中旬已经发生了人际传递,有了无症状感染者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证明新冠病毒存在人的传人现象。 广东有2例,没有去过武汉,但家人介绍说去武汉后患了新冠肺炎。
当天晚上,广东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发布了家庭聚集性病例。 父母1月11日从武汉乘坐高铁到珠海女儿家,1月15日父亲因不适就诊,1月17日初步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母亲和女儿也相继出现发烧等症状,后来确诊。
当天早些时候( 1月20日凌晨2点左右),广东卫健委在官网上宣布,国家卫健委前一天确认了该省首例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 患者是住在深圳的66岁男性,去年12月29日回到武汉。 据深圳市卫健委后来发布的消息,这也是家庭聚集性病例。 男子和妻子、女婿、外孙等从武汉回乡后,没有去过武汉的亲生母亲也感染了。
在《柳叶刀》1月24日在线发表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研究论文中,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研究者详细分析了上述深圳病例。 飞往武汉的6名家人中,有5人被确认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在武汉期间,这6口之家既没有接触过动物,也没有去过包括华南海鲜市场在内的市场。 但两人曾前往武汉某医院探望因高热肺炎住院的亲属。
▲在有武汉旅行经历的返回深圳的家庭中,许多家庭出现肺部多发性磨砂玻璃样的变化,其中10岁的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 论文的截图
家人回深圳后,女儿、女婿、孩子和亲生母亲住在一起。 1月8日,父母出现背部疼痛、全身无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接受头孢克洛治疗后,未见好转,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于1月11日再次就诊。 她过去14天没有去过武汉和深圳市场,确诊了新冠引起的肺炎。
论文分解为有几种传播可能性。 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在武汉一家医院探望亲属时未戴口罩的孩子的祖母感染了病毒,家人回深圳后将病毒传染给了孩子的祖母。 研究表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在家庭和医院有人传人现象,有可能在城市之间传播。 因为在流行初期阶段必须警惕,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家族聚集性病例中,也有无症状感染者( 10岁)。 上述论文提出,早期隔离患者、跟踪接触者、隔离是很重要的,因为如10岁患者所示,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
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月29日在线发表的新冠肺炎初期传递动力学论文称,密切接触者间的人际传递始于12月中旬,并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逐渐传播。 据推测,r0 (基本感染数)约为2.2,意味着平均每例2.2人被传播了感染。
这篇论文中,r0的推测截止到1月4日,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等,据说是基于1月23日为止报告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的回顾性解体。
钟南山1月20日提到医务人员感染,围绕感染者病例,为护理各方面(情况),14名医务人员感染。 这也被认为是确定的人传人证据。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查组表示,多名医务人员感染发生在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当时缺乏应对这一新疾病的物资和经验。
尚未得到证实的特异性抗病毒或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改善预后
根据国家卫健委3月3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7版)》,目前可见的感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有可能成为感染源。
与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递是第一传递途径。 在比较密闭的环境中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传播时,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传播。 由于可以在粪便和尿液中分离成新型冠状病毒,因此必须观察粪便和尿液污染环境引起的气溶胶传播或接触传递。 在人群方面,普遍敏感性较高。
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以3.7天居多。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喉痛、肌肉疼痛、腹泻等症状。
中国中心于2月17日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网站上事先发表的论文,描述并拆解了2月11日前在中国内地报告的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44672例确诊病例中,多数年龄30~79岁( 86.6% )、湖北省( 74.7% )、轻病例为主( 80.9% )。 确诊病例中,死亡1023例,粗死亡率为2.3%。 死亡病例多为60岁以上的患者,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截至年2月11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报告日、发病日流行曲线。 图片来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网站
上述论文的发病流行曲线还表明,去年12月发病的病例可能是小范围暴露传播模式。 年1月,可能是扩散路径模式。 1月23-26日左右达到高峰,同时注意到发病数下降的趋势。
另外,根据国家卫健委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联合调查报告》,截至2月20日,5592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有2114例死亡,粗死亡率为3.8%。 粗死亡率因地区和传递强度而异,武汉为5.8%,中国其他地区为0.7%。 疫情暴发较早,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联合调查组观察到医疗服务水平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在整理99例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时,谈到了患者治疗的相关问题,相关论文于1月29日发表在《柳叶刀》上。
论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对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起最重要的作用,sars的情况也是如此。 病毒在体内诱发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一点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和败血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 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危重病例非常重要。 这篇论文建议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增强重症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目前未经证实的特异性抗病毒或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改善预后。 上述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查报告显示,诊疗方案复印件包括针对临床严重程度的支持治疗,以及磷酸氯喹、罗哌酮/利托洛尔等试验性治疗。 对危重患者应用插管/无创通气和ecmo可以提高生存率。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情况,截至3月3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7433例(其中重症病例64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9856例,累计死亡病例2981例,累计确诊病例80270例。 累计跟踪密切接触者666397人,医学上注意的密切接触者36432人。
港澳台地区确诊病例152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00例(出院37例,死亡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出院9例),台湾地区42例(出院12例,死亡1例)。
新京报记者王洪春吴淋姝
标题:快讯:新冠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发源地、宿主仍待确定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