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6字,读完约3分钟
【科学技术的最前线】
以pm2.5为特征的污染物大气复合污染是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的重要环境挑战。 在重污染发生期间,明确污染的跨境运输和局部贡献是防治大气污染的关键,对于科学采取适当措施,实现正确的雾霾治理尤为重要。 最近,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丁爱军和符淇斌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了中国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秋冬重霾污染通过相互作用跨境传输的新机制,并缓解了该地区相互影响的科学雾霾 这项研究的相关成果近日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主题是气溶胶传播和边界层的相互作用会加强中国大气污染在地区之间的传播。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丁爱军表示,自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国十条)实施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即使在许多城市严格减排的情况下,重霾污染事件依然发生。 年末到年初,华北和华东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雾霾事件。 该研究基于多种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模拟,发现在该污染事件表面上长三角地区似乎受华北地区污染长距离传输的影响,但实际上华北地区前期雾霾加剧的静稳气象条件受长三角等特定污染排放的影响。
发现具有强太阳辐射吸收特征的黑碳气溶胶传播区域性排放迅速输送到京津冀边界层上层,通过气溶胶传播—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改变京津冀地区的气象条件,加剧静温和天气的形成(即边界层上层变暖、下层温度下降的拱顶效应)。 另外,由于边界层内降温导致相对湿度增加,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加剧了华北污染,受此后的冷锋影响,地区雾霾又南下影响了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整个东部地区。 研究表明,自年以来18个相似地区尺度的重污染时间可以用该机制解释。 对长三角来说,同样的减排强度,如果减排时间点比正常预报的雾霾出现时间提前两天,不仅可以减轻华北地区的污染,也有助于削减之后长距离运输的重污染过程。
该研究首次发现,在数千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垂直方向的空气污染大气边界层反馈过程与大尺度天气过程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区域间的污染传递。 该研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独特环境条件下大气复合污染的原因多、杂性和非线性。 另一方面,仅基于地表观测的认知不足以充分认识大气复合污染的原因,也无法充分认识大气复合污染的原因,另一方面,基于以往流传的数值模式的区域源分析不足以正确判断污染的交叉传输。 未来大气复合污染需要进一步加强天空一体化监测,并且需要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模式物理化学过程的描述以提高空气质量预报的时效,这样才能科学治疗雾霾,正确治疗雾霾。
(本报记者苏雁)
标题:快讯:助力科学治霾 国内高校揭示雾霾跨区传递机制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