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8字,读完约3分钟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有点不同。 一个叫后浪的演讲视频用微信的力矩刷屏。 据统计,截至5月5日下午3点,“后浪”b站视频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弹幕数达到17.1万次。 更有意思的是,《后浪》首先得到了无数的肯定,旋转受到了很多批评,红与黑的变奏,成为了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我认为“后浪”首先是形式上罕见的代际对话,也可以说是面向年轻人的呐喊。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社会代际更替和文化改革创新的客观规律。 代际文化对话是社会快速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群体的青年,客观上代表着明天。 对社会进步抱有责任感和自信力的人,即使面对后浪一时无法接受,最终也会抱着理解与和解的态度,寄予无限的希望。 因为,相信未来,歌颂进步,赞美新生,本来就有价值的内涵和美学意义。 对此,《后浪》相继被发掘出来。
视频中的演讲者何冰出生于60年代,从年龄上来说当然是前浪,但他迷恋b站的客人,出演的《大宋提刑官》等作品在b站有相当高的点击和影响。 视频中,何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以及他本人老戏骨、实力派的人设,都诠释着代际对话的意义,因为《后浪》确保了作为表演令人满意的完成度。 想象一下,如果把演讲者变成某个负责流量的年轻明星,或者是热门的年轻网红,和何冰相比,后面可能会有浪潮,但是视频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所有的前浪都是后浪,但所有的后浪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前浪。 这是客观规律,不能违抗,也不能阻止。 而世代的后浪们,要在各自的社会文化河床中发芽、成长、奔流,最终以各自不同的姿态,引入时代的巨浪。 时代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后浪”确实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化特征,从创意、姓名、文章到文案、平台等,展现了网络文化的反哺作用和主流化过程。
《后浪》是由b站官方账号发布的,但也登上了中央套餐的黄金时间,之前流传到新兴、寺院和江湖,似乎在这里实现了无缝对接。 网络文化自古被定性为青年文化,但回顾五四青年节的历史,网络文化产品以这种主旋律的形式出现并引起朝野的关注,不仅在五四青年节的文化景观中是历史上首次,在其他法定国家节庆中也很少见。 今天,网络文化已经是覆盖大部分社会群体的文化形态,但选择青年节日主流化的浪花,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据说《后浪》是陈年鸡汤,感动的多是前浪。也有人说,这个视频中充满了前浪对后浪的奉承。 有人又说这不过是商业味道的狂欢。 这些评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由此可知,网络文化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底色,被网络文化滋养的一代也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力量。 这个群体,其实不能以年龄轻易划定边界,无论是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都有可能是长时间段意义上的网络新文明的后浪。 这也证明了至今,我们仍在用亚文化来定义网络文化。 20多年来,网络文化顺应自身快速发展的脉络,并在与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塑造和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像波涛汹涌一样不断聚集展示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在同一条奔流的河流里。 我认为这才是《后浪》的真谛。
标题:快讯:"后浪"翻涌,折射互联网文化的主流化进程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sssh/1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