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8字,读完约8分钟
7月15日上午,别开生面的吴雪莉95岁生日和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 参加者崇敬的眼球聚焦于白皙的皮肤、蓝眼睛、眼球慈爱、语言中混杂着英语和开封语的95岁老年人。
在热烈的研讨和赞誉声中,功勋美国人在河南的传奇经历,如历史画卷般缓慢展开,20世纪40年代漂洋过海,来到战乱中的中国,70年代周恩来总理专门加入中国国籍,在华夏大地历经沧桑巨变,呕心沥血。 共和国的丰碑上如同平凡耀眼的星星,有着国家昨天和今天险峻的星星,折射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汇,携手引领着人类走向辉煌的未来...
吴雪莉,英文名shirleywood (雪莉伍德) 1925年7月15日出生于阿肯色州,父亲是外交官。 13岁的时候,雪莉·伍德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 1941年,他进入密歇根州立农学系。 偶然的机会,这个土生土长的美国青春少女认识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广西留美博士,认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四大生物制药之父的黄元波,并结婚了。
1946年7月,21岁的她和丈夫一起摇摆,来到无形的创伤、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中国,与大洋彼岸神秘古老的国家结下了长达70多年的不解之缘,雪莉也有了伴随自己一生的中国名吴雪莉。 她首先和丈夫一起在陕西武功的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担任教师,担任英语副教授。 1948年以后,他们移居西安、南京、上海。 1949年5月,在上海海拉尔路的小巷子里,吴雪莉一家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全家围着收音机,11分钟报道了上海解放的新闻。 那时信息报道很少,其他时间放唱片,解放区的歌我都听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丈夫黄元波来到河南开封主持生物制药工厂的建设,雪莉随后来到开封,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任教。 从那以后,除了短暂的几次会面外,她没有离开过河南。 当时外国人开封并不少见。 穿着首饰,穿着时髦的白皮肤,蓝眼睛的金发女郎,走在开封梁的旧街道上,特别引人注目。 河大书房朗朗的英语阅读声,给校园增添了几分异国情调和西洋色彩。 1958年,伦敦出版社出版了她写的描绘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画卷的英语小说《中国一条街》,为西方社会以另一种视角寻找神秘的红色中国打开了窗户。 这是一幅描绘共产主义中国日常生活的画卷,既不是西方记者,也不是中国人短短几周的采访记录,而是一位与中国人结婚、做中国家庭主妇和母亲的美国女性的体验,内封中出版社特意印了这句话。
△黄元波、吴雪莉和他们的六个孩子
吴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和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好朋友。 在斯特凡的介绍下,1962年道逊夫人经莫斯科秘密来到中国,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并与分手17年的女儿、女婿一家首次重逢。 受女儿的影响,两年后,道逊夫人也搬到开封,成为河南大学外籍教师的一员。 妈妈很喜欢河大,喜欢这里朴实的学生和坚定的学风,吴雪莉说。 几年后,道逊夫人也长眠在这个深深的异国小镇上,和女儿的家人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吴雪莉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在三年的自然灾害时期,用瑞典老同学送来的面粉,为孩子们做了面包。 孩子们很喜欢吃面包,喜欢让同学重新发送,她不同意:我们要自己生活,不能依赖别人。 寄信向海外索取食品,会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与国民共荣辱,精心传授英语和文化,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在中美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对美国母女来说是宝贵的,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关心她们,亲自写信告诉河南省委和有关部门, 1975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吴雪莉加入中国国籍,终于实现了近30年的夙愿。
她专注于教育科学研究,著作丰富:出版英语小说《中国的一般》和专著《实用英语语音教程》、《美国的农业及其农业教育》、《英美文学批评史话》等多部,翻译小说《和平日》、《苦菜花》等 她担任国际欧盟作家协会理事,为伦敦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资料,为《陈云文选》翻译了初稿。 她于1988年5月当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当选开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88年9月当选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1989年获省教委普通高校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1993年获河南省
她以学校为家,为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付出了心血。 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原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专门向海外输送留学生。 她长期担任外语系名誉系主任和英美文学研究所所长,外语系的纵深建设和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978年,河南大学7个专业学科经国务院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闻名。 1981年,国务院首次批准硕士学位认可机构,河南大学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突然被列入名单。
从传道课到桃李满园,她培养了3000名本科生、30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滑稽美女是吴雪莉在课堂上给自己取的名字。 她上课形式活跃,把会话课拿出教室,在校园里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花、草、物,在食堂用英语描述面包、馒头、乌冬面、米饭,在图书馆用英语借书、还书。 经过她的精心选择和认真翻译,《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成了中文对照的自编讲义。 她以童话为剧本,学生们扮演狼祖母、小红帽、卖火柴的少女,在欢呼声的笑声中英语水平有了提高。 她学风严谨,从论文选题、文章提纲到最终答辩,要求与每位学生至少面谈4次,字数在2万字以上,不允许模仿。 现在要求很严格,将来他们会受益一辈子。
她热衷于推进中美文化交流,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国家。 从1979年开始,每隔几年,吴雪莉都会回到家乡利用一切机会进行介绍。 推广中国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风景、教育迅速发展等等,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 她是在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别的国家,还是在向不了解情况的别人介绍自己的国家? 1988年,应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邀请,吴雪莉赴北京翻译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在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初稿的一部分。 由于母语特点和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吴雪莉在克服廉洁、执法如山、专注等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新鲜词汇的翻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的翻译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马列著作编译局专家的赞同和赞扬,被认为是这类词汇的标准译本。 《人民日报》曾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红娘。 年省委高中工委、省教育厅授予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荣誉称号。
她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吴雪莉和丈夫总共有六个孩子。 1984年丈夫去世后,她的五个孩子相继去美国留学,并呆在那里。 现在,只有长子留在开封,陪着她。 美国不是我家。 母亲和丈夫都死在这里。 我的事业,学生也在这里。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 这里就是我的家。
△吴雪莉和她的国旗
2002年,在河南大学90年校庆晚会上,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的主持人问吴雪莉为什么留在中国? 老人说:“中国这几年的迅速发展代表着世界的迅速发展。 我留下来是为了目睹中国的迅速发展。” 1949年9月30日,她买了五星红旗。 每年国庆节前夕,老人总是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挂在门前,过节后小心翼翼地收纳,70年历史新高,毫无皱纹。 之后,孩子们会买院子里家里挂着的国旗是丝绸,颜色鲜艳漂亮,新的。 我一直不想换,所以我要把这个挂起来。 那证明了我在中国的成长,吴雪莉说。 我不是外教。 我是中国人。 每次接受采访时,她总是用她洋气的流利开封语向记者反复强调。
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事的健在老战士同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国家级表彰奖励及以上荣誉而健在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参战荣立一等功以上奖励和健在的军队人员(包括退伍军人)以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朋友, 吴雪莉成为河南唯一在全国也为数不多的入选国际朋友。
《易经》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鲜红的勋章戴在老人的胸前,所有人的心都会对老人说同样的话。 共和国不会忘记你!
标题:快讯:共和国不会忘记您——记“蓝眼睛”的共和国建设者吴雪莉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jyxw/1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