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心赓续蜀韵绵延 ,织梦飞扬古韵悠长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
在华夏文化的浩渺星空中,蜀锦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跨越千年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美的织物,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技艺传承。从古老的春秋战国时期萌芽,历经汉唐盛世的蓬勃发展,蜀锦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升华,成为中国传统织锦工艺的杰出代表。
胡光俊,这位与蜀锦相伴一生的匠人,深深扎根于蜀锦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他的人生轨迹,与蜀锦的传承发展紧密交织,在时代的浪潮中,用坚守与创新,演绎着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成为推动蜀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初涉锦途:青涩少年的偶然与必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上山下乡”席卷全国,年轻的胡光俊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凉山州德昌县,开启了知青生涯。广袤的农村土地上艰苦的劳作生活并未磨灭他对未来的憧憬。1971年,胡光俊结束知青生活回到成都,被分配到成都蜀锦厂,被安排到穿吊组“打瓤子”。初次踏入穿吊组车间,杂乱的环境、陈旧的设备,以及一群年长的工友,让年轻气盛的他难以接受,一气之下跑回了家。
然而,现实的压力如影随形。旷工的警告、未来就业的担忧,以及厂办主任提及带他的师傅是西南三省顶尖技术能手的话语,让胡光俊意识到,这份工作或许是命运给予他的别样考验。在短暂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妥协,重新回到蜀锦厂,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踏上了与蜀锦相伴一生的道路。
蜀锦,被誉为“天下母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常以单层或多层彩经和多重彩纬起花,织物结构正面显现平纹、斜纹、缎纹组织,背面则显现斜纹组织,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织造蜀锦需经四大工种近70道工序,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蜀锦的纹样丰富多样,题材涵盖花鸟虫兽、自然万物、民间传说乃至国运占卜等,每个朝代都赋予其独特的风格特征。秦汉时期以文字纹样为主,传递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唐代受外来文化影响,几何纹样与团花、宝相花等图案争奇斗艳。其色彩绚丽,配色典雅,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蜀红锦”,更是被誉为“中国红”,彰显着独特的东方韵味。
在穿吊组,胡光俊逐渐发现看似繁琐枯燥的装造工作,实则暗藏玄机,是蜀锦织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掌握这门技艺,他开启了艰苦的学习之旅。白天,他跟随师傅全神贯注地学习操作步骤;夜晚,当工友们沉浸在休息的惬意中时,胡光俊却穿梭于各个车间。从丝线的准备工序,到纹样设计的构思创意,再到织机的装造调试,他都努力钻研,力求全面掌握。
同时,胡光俊深知理论知识对于技艺提升的重要性。为了获取更系统、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他不惜步行一个多小时,前往成都纺织专科学校,向大学老师们请教。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纺织理论知识,哪怕只是简陋的自编油印教材,在他眼中也如获至宝。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让胡光俊在蜀锦技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逐渐崭露头角。
深耕技艺:岁月沉淀中的厚积薄发
1975年初,成都蜀锦厂接到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研制喇叭布。当时,我国尚未掌握生产这种布的技术,只能依赖进口。蜀锦厂的技术团队在研制过程中困难重重,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时间紧迫,压力如山。
就在众人对何为双造技术而焦虑之时,胡光俊凭借曾经在理论书籍上所学到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何为双造技术。胡光俊的师父叶乃树根据徒弟的解释,终于在第三次装造中试织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并荣获部优产品称号。这一成果不仅让胡光俊在蜀锦厂声名鹊起,更让他坚定了在蜀锦技艺领域继续深耕的决心。
从1972年到1985年,胡光俊在穿吊组度过了十三载春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穿吊组的各项工作技能,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蜀锦织造的其他环节。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师傅们请教纹样设计的灵感来源与技巧,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与文化内涵,设计出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图案;在装造环节,他仔细研究每一个零件的安装与调试方法,确保织机能够稳定运行,为织造高品质的蜀锦提供保障;在织造过程中,他不断尝试不同的织法与丝线搭配,探索如何通过工艺的调整,展现蜀锦独特的质感与光泽。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胡光俊全面掌握了蜀锦织造的全流程技艺,成为蜀锦厂当之无愧的技术骨干。他的技艺得到了同事们的高度认可,无论是复杂的工艺难题,还是创新的设计需求,他都能应对自如,为蜀锦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熟练掌握蜀锦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胡光俊深知,要让蜀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在产品开发方面,他带领团队在保留蜀锦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生活需求融入其中,开发出一系列新颖的文创产品。从精致小巧、带有蜀锦纹样的书签,到时尚实用的手机壳、鼠标垫,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了蜀锦的文化韵味,又贴合现代生活,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在织造技术上,他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蜀锦工艺有机结合。例如,在色彩运用上,借助现代色彩理论,拓展了蜀锦的色彩搭配范围,使蜀锦作品更加绚丽多彩;在生产效率方面,通过对织机的改良与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了蜀锦的品质。此外,他还深入研究蜀锦文化,从历史文献、传统图案中挖掘灵感,为蜀锦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传承使命: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传承
2003年,对于蜀锦行业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成都蜀锦厂因经营困难被整体“兼并”,数千名职工被迫离开,曾经辉煌一时的蜀锦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看着熟悉的工厂走向衰落,胡光俊的心中满是忧虑与不舍。他深知,蜀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心血,若失传,将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巨大损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蜀锦技艺,胡光俊与蜀锦厂的部分老同事四处奔走,积极筹集资金,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备,2008年,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终于成立。成立之初,研究所面临着资金短缺、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等诸多困难,但胡光俊带领团队凭借着几台二手织锦机,踏上了蜀锦的恢复生产之路。
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胡光俊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力求让蜀锦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在产品创新方面,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蜀锦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从2008年开始研制,历经3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完成。在制作过程中,胡光俊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分色、限色、归色,到组织工艺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们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真品1:1的比例进行仿制,并在组织工艺设计中将汉唐时期的经向和纬向起花根据画面的要求巧妙结合,使作品不仅展现了蜀锦的精湛技艺,更完美还原了《清明上河图》的神韵。
2011年,这幅蜀锦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一经展出,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它让人们领略到了蜀锦的独特魅力,也为蜀锦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此后,胡光俊带领团队又创作了《金陵十二钗》《十一面观音》《荷塘清趣》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进一步提升了蜀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胡光俊深知,传承蜀锦技艺,人才是关键。为了培养更多的蜀锦传承人才,他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在研究所里,他经常亲自指导年轻徒弟们学习蜀锦织造技艺。他注重培养徒弟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同时,他还鼓励徒弟们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蜀锦文化。
除了在研究所培养徒弟,胡光俊还积极走进校园,开展蜀锦文化讲座和教学活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蜀锦、热爱蜀锦,为蜀锦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蜀锦,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加入蜀锦传承的队伍,为蜀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传播:让蜀锦走向世界的艺术之旅
作为蜀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胡光俊不仅致力于蜀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积极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角色,将蜀锦之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频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带着精美的蜀锦作品,向国内外的人们展示蜀锦的独特魅力。
在国内文化展览中,胡光俊的蜀锦作品总是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他通过现场演示蜀锦织造过程,向观众们讲解蜀锦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蜀锦。他还积极参与文化扶贫活动,将蜀锦技艺传授给贫困地区的群众,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也让蜀锦文化在更广泛的地区得到传播。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胡光俊带着蜀锦作品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展览和艺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蜀锦的绚丽色彩和精湛工艺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们对蜀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惊叹于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交流活动,蜀锦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每一幅蜀锦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胡光俊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传播蜀锦文化的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展示蜀锦的外在美,还致力于讲述蜀锦背后的故事,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蜀锦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他会向人们讲述蜀锦的历史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源,到汉唐时期的兴盛,再到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还会介绍蜀锦纹样的寓意,如“龙凤呈祥”代表着吉祥如意、“百鸟朝凤”象征着天下太平,这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胡光俊让蜀锦不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织物,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让人们在欣赏蜀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胡光俊以一生的热忱投身于蜀锦事业,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他见证了蜀锦的兴衰变迁,却始终坚守着那份对蜀锦的热爱与执着。他的努力,让蜀锦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蜀锦、热爱蜀锦,加入到传承蜀锦文化的行列中来。
蜀锦,这一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技艺,在胡光俊等传承人的努力下,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它穿越时空的限制,跨越地域的界限,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胡光俊的故事,是蜀锦传承路上的一个缩影,激励着无数人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蜀锦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
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7135.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