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78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第一位北极科学考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
全球变暖的临界点将提前到本世纪中叶
9月27日,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完成主体考察任务后返回青岛。 从1999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到今年第十次北极考察,20年来北极在快速变化和全球变暖中的反馈作用,一直是中国北极考察的重点。
日前,中国首位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前主任、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要点实验室主任陈立奇接受了新京报记者采访。
陈立奇表示,地球演化已经进入人类世界时代,人类活动将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全球影响,全球变暖临界点将提前到本世纪中叶。 两极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可以通过北极的一些变化来判断和及时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谈中国极地科学的考试
为全球变暖对策提供中国方案
新京报:近年来,中国极地科考有什么新发现和突破?
陈立奇:中国科学家在极地气候变化、极区日地相互作用、南极冰盖起源、北冰洋氧化等科学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南极天文学、极区大气科学、南极陨石学、极地图形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了封面副本,预测北冰洋大范围长期快速氧化的过程、发生机理以及本世纪中叶北冰洋整体被氧化水体覆盖,提出了海洋酸化无边界的新推算,并对世界海洋快速氧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性提出了警告。
新京报:未来我国南极和北极的考察要点分别是什么?
陈立奇:由于观测手段和到达范围的限制,制约了对两极的认识,重要的科学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 例如,南极3000万立方公里以上的巨大冰盖,融化后将使世界海平面上升60米以上,但是巨大的冰盖什么时候融化? 过程怎么样? 融化的主要推进机制是什么? 应对怎么样? 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
再者,北极冻土带和海冰的快速融化改变了世界碳的源汇结构,与北半球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关。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目标需要围绕国家诉求更加紧密地展开,科学地认知极地,和平利用极地,为国际极地和地球气候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谈应对气候变化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各国必须实行碳减排
新京报:北极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发生了那些变化?
陈立奇:南极作为与世界隔绝的清洁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公里上空出现了20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臭氧空洞,太阳紫外线直接穿过空洞进入南极,威胁着南极的生态环境。
制造臭氧空洞的元凶是人工氟利昂气体,但90%的氟利昂气体在北半球排出,跑到南半球破坏南极环境该怎么办? 这是南极极端的环境和扩大作用造成的。
同样的扩大作用在北极地区也有。 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的温度扩大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4倍,海冰迅速融化。
新京报: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说是警告吗?
陈立奇:两极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可以通过北极的一些变化来判断和及时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极地区是科研天然实验室,关系着世界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生存和命运的休戚相关,是地球留给人类的最后生态安全屏障。
新京报:我们应该做那些努力?
陈立奇: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超过工业化前的1.5℃,全球或地区的气候变化将从一种稳定状态跨越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给地球带来更严峻的问题。 面对更长的酷暑,海平面会上升得更高,极端干旱和极端降雨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生,森林火灾、洪水、饥饿等会给数千万人带来淡水和食物不足等危机。 观测研究表明,这1.5℃的气候临界点将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出现。
只有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了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和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我们从事全球变化的研究者只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科学根据和更明确的论据来阐述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和严峻性。
北极的敏感性和扩大作用,首次观测到海洋最快的氧化过程,反映了全球变暖和人为碳大量进入海洋的驱动机制。 因此,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也应该与碳的削减进行比较。 只有所有国家都切实执行碳减排措施,才能延缓世界面临气候临界点。
谈第一次北极调查
进入北冰洋,遭遇了五次北极熊
新京报: 1999年,中国为什么首次组织北极调查?
陈立奇:在全球变化的推动下,北极地区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海冰面积和厚度迅速下降,导致北半球极端天气的增加,如长江梅雨带的变动、东北暴雪等都与北极海冰的变异有关。 因此,开展北极科学试验有助于了解北极的扩大作用、驱动机制及其对我国极端天气和环境的影响。
1999年,由121名勘探队员组成的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破冰船前往北冰洋,在北极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北冰洋和北太平洋水团的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北冰洋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影响
北极科学试验实现了我国极地调查从南极到北极的飞跃。
新京报:第一次北极考察遇到过那些困难吗?
陈立奇:最初的考察持续了71天。 雪龙号深入北极许多人类未知海域,遇到过严重的冰情、阴天、突发性气旋、浮冰和浅滩、北极熊干扰等多种极端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
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世界华人北极世纪在加拿大图库图克港会晤,让海外华人参观中国雪龙号破冰船,交流北极考察经验。
1999年8月14日,图克港雾气弥漫,能见度只有100多米。 图克港外是浅滩,吃水9米的雪龙船只能在离港口15海里的水域抛锚,本来在港口的船参观计划落空了。 当时,我和直九直升机机长商量后决定,让直升机从船上起飞到图克港等待。 天气好了,马上带中国人上船。 最后把中国人送回海岸时,两个飞行员意外地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当时的飞机只能进行超低空飞行,最低距离海面只有10米。 他们看到雪龙的影子,马上想从右舷接近,但一转就找不到船。 看到雪龙号时,飞机离船不到50米。 飞行员因眼疾很快被紧急打捞上来,终于看到船上的艉楼直升机驶离平台,安全着陆。
新京报:第一次考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陈立奇:进入北冰洋,遇到了北极熊五次。 我记得8月18日每小时看两次北极熊。 证明调查的海域进入了北极熊出没的冰层区。 根据调查小组的规定,武装巡逻人员在发现北极熊时,必须首先警告取证人员,并努力用信号弹吓唬北极熊,只有北极熊在距离取证人员100米以内有攻击倾向时才能射击。
8月23日,直九直升机载着6人的小分队,在距离雪龙船100公里以上的浮冰上作业。 队员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时,突然有人大叫北极熊,大家一抬起头,看到一只大两只北极熊和三只北极熊在隆起的冰脊上排成一排,环视了队员们。 其中一名警卫立刻拿起冲锋枪,紧紧地盯着最大的北极熊。 北极熊与调查人员目瞪口呆了约4、5分钟,但两只北极熊由于好奇走了几步,消失在冰脊上。 这次的经历想起来真可怕。
标题:快讯:陈立奇:全球气候临界点将提前至本世纪中叶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