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2字,读完约6分钟
农业部网站的截图。
8月18日,中国网消息,全国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戈近日就今年南方洪涝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地访问和调查,发现今年汛期区域相对集中,受灾最大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有不同。
据悉,今年汛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短、历时长、降雨分布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 水情的发生是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秧的关键时期,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引起社会的关注。 灾害发生后,农业农村组织水稻专家组,通过实地调查判断灾害影响,科学指导灾后生产恢复,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指导,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王戈表示,从早稻的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局地早稻块未能及时收获,倒伏、穗发芽现象严重,单位产量有所影响,但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 主要有以下理由。
是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国家采取了有力措施恢复早稻生产,休耕和荒地块全面恢复,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为总产量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显示,今年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的早稻面积明显增加,比年增加约470万亩。 根据调查时各地的反应,今年早稻受灾面积较大,但受灾面积和绝对收获面积相当小。 早稻田主产区面积大幅增加为早稻田受灾腾出了空间,为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了面积保障。
二是早稻田群体的构建是合理的。 今年早稻生长时间,前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温光水等资源匹配好,秧苗素质好,具备丰产基础。 多点定点调查显示,今年早稻平均亩穗数为21.1万穗,比上年增加0.2万穗粒数为115.4粒,比上年增加1.2粒。 实际率为77.4%,比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 千粒重为24.6克,比去年下降了0.4克。 理论产量为388.6公斤,比上年下降5.3公斤。
三是加强技术保障。 我国栽培1000万亩以上早稻的省份共有4个,广东、广西2省(区)不受洪涝影响,湖南、江西2省受灾较重,受灾区域以沿江沿湖地区为主。 这些地区历史上灾害频发,抗灾意识很强。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增加,集中育苗面积扩大,干燥设备数量增加。 集中育苗大大提高了秧苗的质量,提高了作物自身的抗灾能力。 干燥设备为早稻的抢夺提供了保障,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使灾害年的丰收成为可能。
从中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延缓了南方部分中稻的生长过程,不能很快晾晒,分蘖受阻,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但容易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目前中稻处于苗期, 理由如下。
集中在灾区。 我国中稻分布范围广,从南到北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年种植面积约3.04亿亩。 调查表明,今年的灾情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为主,该地区中稻处于分蘖期,防渗性强,对整体生产的影响程度有限,灾害和绝对收成集中在沿江蓄水区,全国中稻面积比重较大
二是应对措施及时。 灾害发生后,各地高度重视减灾工作,第一时间根据积水情况,采用机械排水或挖沟等方法,排除农田积水和耕层渗水,减少积水时间,引水后及时追肥,促进植株生长高产群体 对于受湿块,根据茎的分蘖数量,可分为多次排水、多次露田,以控制群体质量,提高分蘖的成穗率。 中稻生长后期可根据不同的栽培方法、品种和秧苗情况,在群体高峰期秧苗过了、叶片颜色明显变浅变黄时合理施用穗粒肥,适当增加钾肥,加速籽粒灌浆。
三是储备技术成熟。 近年来,对水稻洪水灾害的研究较多,减灾技术成熟。 对花期前的焊料块,排涝后,可以加强水分控制和肥料采购,促进秧苗情转换升级。 对于开花的焊料块,刈苗蓄积再生稻,通常洪水后退3~5天后刈苗。 刈苗前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保护根促芽,留低稻桩,留桩20厘米左右,可确保再生稻穗高产,大幅减少灾害损失。
从晚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部分晚稻插秧浸水,秧苗素质偏差,早稻收获晚,影响双季晚稻适时种植,特别是机苗过秧现象突出,秧苗高、秧苗弱、返青期延长,不利于晚稻的稳产。 但是,晚稻生产也有增加种植面积、技术储备充足等有利因素,只要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晚稻生产将再次保障丰收。
一是有望增加面积。 早稻作为二期水稻的第一季,不仅影响本季,也影响后茬晚稻。 今年早稻面积的增加为晚稻面积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灾后生产恢复,以确保晚稻的种植面积。
二是技术应用。 调查表明,今年早稻播种后,各地十分重视防灾减灾技术的落实,施肥嫁祸,打婚药,抢时栽,密不可分,基本秧苗充足。 并加强水肥调控,促进早期发育,加速生长进程。
三是减灾技术的完整性。 插秧被破坏,无法栽植的焊料块因地制宜尽早翻盘,选择科学合适的早稻品种,尽快晴好播种,而且加强播种后病虫害的防控,可以比较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
王戈表示,中国地域辽阔、领土广阔、生态类型多、资源各异。 灾害往往是区域性的、阶段性的,一个地区或季节的作物受害,不等同于全年和全国的减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全国来看,气候多而复杂,每年有灾害减产的地区,也有无灾害增产的地方,通过总量实现相互补偿,空间调节余地很大。 从水稻本身来看,有一定的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构成因素补偿能力,个人和群体的相互依存和制约最终形成不同的产量结构,如亩穗数减少,不同程度上穗粒数增加。 在实际生产中,只要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的落实,应对措施得当、技术得当,大灾之年也能获得丰收。
标题:快讯:农业农村部:南方洪涝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但有望实现丰收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