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2字,读完约5分钟
真是奇景:黄河之水,清楚了!
5月中旬以来,平日浊流滔滔的黄河壶口经常变身为清流飞瀑,在20米以上的陡崖之间奔腾。 沿黄各省(区),黄河变清的消息也层出不穷:从内蒙古托克县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岭,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许多地方出现了一河清水向东流的景象。
据地质专家李鄂荣考证,可以在史书上查到的黄河清只有43次,最长的一次是1727年,持续了20多天。 现在的黄河清,与流域的广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黄河的黄色实际上是泥沙。 古籍中黄河引水,泥居其七。 通过近代实测资料的分解,黄河干流年均输沙量16亿吨,含沙量35公里/立方米,含沙量为世界河流之冠。
黄河泥沙从哪里来? 九成来自黄土高原。 这里土质疏松,容易腐烂。 每次暴雨冲刷,大量水土流失,奔流黄河。 下雨、脱皮、疲惫、饿的民谣,是黄土高原贫瘠、青涩的写照。
长期的水土流失使许多地方变成石砂质,几乎没有土质,树木成活率低,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邓云峰说。
流失的泥沙迅速发展了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涉及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5个黄河流域。
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黄河首次得到系统治理,沙退河清已成为现实:据测算,这20年来,黄河中游平均每年拦黄泥沙4亿吨以上并减少。
新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实现退耕还林、造林、绿进沙退水清。
子午岭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陇东地区的生态屏障,被认为是黄河流域注意水土保持的样品。 但是,由于过度采伐、工业开发等因素,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子午岭失去了天然林4800平方公里。
11岁的时候,爸爸第一次带我去林区的时候,觉得树木稀少,刮风尘土飞扬,下雨地上泥泞。 甘肃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嵩咀铺林场党委书记鲁彦靖是第二代护林人,在他的记忆中,从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开始,林区就开始大面积植树。 目前,保护区林场管理的321万亩林木,60%为人工林。
年,甘肃省庆阳市制定了以下新目标:每年植树100万亩,历时7年,重建子午岭! 现在这个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了。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中游。 据1995年遥感调查实测,全市八成面积水土流失,每年约有1.5亿吨泥沙流入黄河。
形势严峻,全市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目前,鄂尔多斯市不仅水土流失面积比1995年减少了50%以上,森林覆盖率近3成,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科学管理,多方面采取措施,实现挡泥、收粮。
土壤流失,破坏容易管理,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120到400年,流失1厘米的表土往往需要1年。 保持水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科学做法。
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保站建于1952年,在陕西省开展了淤地坝试验和植被研究等事业。
植被研究是一项极其繁多而复杂的事业。 位于绥德水保站的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从1953年开始与黄河两岸的土质进行比较树种培育。 通过引进数百种果树,宣传了刺槐护坡林等树种,为荒山沙地的绿化、经济作物的栽培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来,黄土高原上修建了5.9万多个淤地坝。
黄土高原有几百年快速发展历史的淤地坝建设,但真正高速发展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在水保站工作了30多年的辛店试验场所长白平良说。
一个淤地坝的建设,大大减少了引入黄河的泥沙量。 以黄河主要支流中年平均来沙量排名第二的无定河为例,1971 1980年比1952 1960年减少62.4%。
造林草、退耕还林、封禁管理随着一项措施的落实,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2%上升到了年的63%。
生态扶贫,化害为利,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
从2000年开始,山西省在黄河流域试点退耕还林,通过合作社造林、贫困群众管理等方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吕市岚县界王狮子乡蟾蜍神村贫困家庭王明珍夫妇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在岚县新的11.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中,一对夫妇加入了当地合作社,从事沙棘苗的育儿、栽植、除草、喷雾等事业,年收入达到3.5万元左右。
山西累计完成2730.3万亩退耕还林,惠及农户153万户547万人。
年9月是黄河治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天。 习总书记主持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快速发展座谈会。 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快速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术,展开了黄河治理的新蓝图。
以上游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中游强调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抓紧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化。
进入新时期,九曲黄河奔腾新浪,沙退清的管理奇迹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手中继续创造。
标题:快讯:一河清水向东流!黄河,沙退水清正成为现实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