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高铁博物馆
一列开往梦想与荣光的列车
跟踪报道
微视台 网讯( 山东微视台 特约记者 李顺林 宋维斌 郭岩 实习记者 于婷 谢謦蔚 采编报道)2025年8月18日,上午 10点13分,G1068次列车从青岛站准时驶出。这趟列车载着500名来自山东各地的青少年,赴京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工会夏令营。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担当值乘任务,他们为这些孩子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铁文化之旅”。这不仅是一次从青岛到北京的地理位移,更是一次穿越百年铁路史的“时光旅行”一列普通的高铁,被精心打造成“行走的高铁博物馆”,在飞驰中讲述中国速度背后的精神力量。
一、行走的高铁博物馆:让高铁成就触手可及
这次展览由青岛客运段主办,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铁路文化收藏委员会、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联办,创新采用“文旅+教育”融合模式,将G1068次列车餐车车厢整体改造为“中国高铁发展成就展”。车厢内,一幅幅图文展板串联起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发展历程;一排排精致模型复刻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复兴号”的演变轨迹;互动体验区里,盖章打卡、拼图挑战轮番登场,孩子们在动手与思考中,感受科技跃迁的震撼。
二、匠人匠心: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中国精度”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青岛客运段工会主席于建勇介绍,展览特别邀请多位铁路收藏家与老铁路参与,展品涵盖珍贵历史文献、老式铁路徽章、信号灯、各类机车、以及纯手工打造的全铜蒸汽机车模型。
其中,由2007年荣获“首届大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尹明钢纯手工制作的蒸汽机车模型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模型精雕细琢,每一颗螺丝、每一道焊缝都凝聚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
藏友李其航带来了高达2.2米的“新东分局抢修路线纪念”锦旗,这是20世纪50年代铁道部与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联合授予的珍贵实物,见证了新中国铁路人在极端条件下抢通线路的英勇事迹。它是1954年铁路电影《英雄司机》中的原物。这部影片以当时全国铁路劳动模范郑锡坤为原型制作,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这面旗,是铁路人用汗水和信念扛起来的。”李其航动情地说。
三、课堂在路上:一堂开在飞驰中的“大思政课”
列车行进中,铁路收藏家赵师慈、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馆长崔明波、青年收藏家李其杭、陈天豪为学生们讲述了展品背后的故事,堪称一座“高铁移动课堂”。这些故事历史跨度很长,从胶济铁路的修建到“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布局,从绿皮车的汽笛声到智能动车组的自动驾驶,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孩子们听得非常入神。
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卯金涛从济南站上车,实地参观展览车厢,并与师生亲切交流。他表示:“这是一次极具创新意义的职工关爱与青少年教育实践。我们不仅带孩子们看北京,更带他们读懂中国铁路、读懂中国精神。”
四、铁路文化收藏:走进历史深处,留住历史的记忆
在餐车走廊,有“中国铁路文化收藏展”。这些展品中,有邮票上的火车、粮票上的火车、磁卡上的火车、钱币上的火车,以及涉及铁路各个工种的臂章、胸章,琳琅满目。这些展品都是中国收藏家协会铁路文化收藏委员会提供的。孩子们通过这些展品,对铁路有了一定的了解,深刻感受到铁路这部“大联动机”的复杂和厚重。
五、梦想在笔尖绽放:孩子们的高铁涂鸦
在“3D机车拼图”和“高铁动车畅想涂色”互动环节,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未来列车:悬浮在空中的磁浮高铁、能飞上太空的“星际动车”……一幅幅作品充满想象力,也饱含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自豪。
六、签名留念:写在车轮上的集体记忆
旅程尾声,全体参与活动的人员合影留念,与孩子们共同留下这一段“行走的高铁博物馆”的珍贵印记。收藏家赵师慈捧着自己珍藏多年的机车模型说:“铁路是国家的动脉,而这些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当G1068次列车缓缓驶入北京南站,窗外的阳光洒进车厢,映照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脸庞上。这趟旅程虽已抵达终点,但“行走的高铁博物馆”所传递的精神火种,已在少年心中点燃。
这是一列开往北京的高铁,更是一列开往未来的列车——它承载的不仅是速度与距离,更是历史、匠心与希望。在车轮滚滚向前的节奏中,中国高铁的故事,正由新一代接棒书写。
背景链接:
本次工会夏令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山东省总工会联合主办,参营学生由烈士及因公牺牲职工子女、困难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边境职工子女及少数民族职工子女组成。活动旨在通过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与城市参访,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
山东微视台〡青岛微视台
执行主编 李顺林
执行台长 朱宝华
执行院长 郭岩
责编 宋维斌
编辑 于婷 谢謦蔚
摄影 王敏 郑云楦
崔明波 宋维斌
标题:行走的高铁博物馆 一列开往梦想与荣光的列车 报道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8249.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