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红墙”艺术家?
“红墙”艺术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故宫博物院等国家机关及权威收藏部门收藏的艺术家被誉为“红墙”艺术家!
自新中国成立始,一代又一代的“红墙”书画家笔耕不缀,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世精品。这里面就有我们熟知的张大千、李可染、关山月、于占春等。
入选“红墙艺术家”难度极大,标准苛刻,可谓凤毛麟角。而 2025 年,于占春先生作为艺术家的顶级代表入选“红墙艺术家”,与近现代艺术家的一众泰山北斗并列其中,既代表着书画家至高荣誉,更是于占春先生在中国书画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最高肯定!
于占春 (1966年一),吉林省榆树人,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长春市榆树高级中学美术高级讲师,中国纸本墨刻画创始人。他自幼酷爱绘画,师从著名国画家袁武、版画家曹文汉及北方平原画派代表人物徐白一,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开创了兼具东方水墨神韵与西方构成主义的“纸本墨刻画”艺术形式,202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创新代表。
于占春以“刀代笔”为核心技法,将版画的雕琢、剪纸的率真、中国画的线描与油画的写实性跨界融合,在单张纸及纸板上通过刻、刮、擦、染等技法创作不可复制的孤品,打破传统版画的复数性限制。其作品以黑白为主色调,通过“留黑见白”营造阴阳相生的哲学意境,既有传统水墨“笔立形质,墨分阴阳”的底蕴,又兼具现代装饰风格与写实元素,代表作如《融》《雪落北大沟》《万物此生》《心经》等,展现北方平原“大、平、广、远、荒、寒”的地域美学。
其创作扎根黑土地文化,聚焦乡土生活、农民工、动物等题材,如《老牛》《俺是老农》以质朴刀法传递劳动的本真与生命的厚重感。2020年抗疫期间创作的《致敬白衣天使·凝望》系列,刻画医护人员坚毅眼神,引发社会共鸣,彰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作品被《中国美术通史》《荣宝斋》《东方收藏》等权威文献收录,并多次入编中国邮政及国际集邮主题邮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墨刻画在保利春拍中以3.8万元成交(《细尾朦》,2018年),并被国内外藏家及机构收藏。
于占春被誉为“中国刀笔刻墨第一人”,以“刀尖下的温度”为创作理念,摒弃浮华,专注艺术本质。他身兼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香港职业书画家协会荣誉副主席等职,其跨界探索与人文精神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活力,被视为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于占春以技法革新与哲学深度重新定义墨刻艺术,其作品既是传统文脉的延续,亦是当代艺术的突破,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独特符号。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中,于占春作为中国纸本墨刻艺术的创始人,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他的作品犹如一座桥梁,横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地域文化与全球视野,在技法创新、文化传承、主题表达、艺术影响以及面对争议时的独特定位等多个维度,展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与深刻内涵。
纸本墨刻组画《致敬白衣天使·凝望》 50*50cm *9/2020年
一、跨界融合,技法革新
于占春的“纸本墨刻画”在技法层面堪称一场革命。他大胆地“以刀代笔”,在墨色纸上直接创作,打破传统绘画媒介的樊篱。刻、刮、擦、抹、蹭等技法的综合运用,是他手中的“魔法棒”,将版画的雕琢、剪纸的率真、中国画的线描意境之美以及油画的写实功力融为一体,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以《万物此生》系列为例,他凭借对刀锋深浅、疏密的精准把控,还有多次墨色罩染及刻绘,让画面中自然形态的阴阳相生跃然纸上,赋予作品多维度的视觉冲击。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艺术范式。2020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无疑是对他技法独创性的有力认可,这一专利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艺术领域创新发展的里程碑,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与方向。
纸本墨刻组画《万物此生》 50*50cm *9 /2020年
二、地域为根,重构东方美学
艺术创作离不开文化土壤,于占春深深扎根于北方平原画派。以“大、平、广、远、荒、寒”为意境核心,他通过对冰雪、乡土、农耕等题材的刻画,让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审美得以生动呈现。《雪落北大沟》《雪中玉米杆儿》《融》等作品,用黑白对比的极简色调,将北方冰雪的冷逸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水墨“以白计黑”的哲学思想,又融入现代视觉表现手法,使古老的美学理念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机。他的墨刻书法作品,如《心经》《正气》,将篆刻与书法巧妙结合,刀法流畅自如,尽显“书刻相通”的传统美学精神,让古老的东方美学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得以重构与升华。
纸本墨刻组画《咱爸咱妈》 52*74*6cm / 2023年
三、哲思关怀,主题深邃
于占春的作品不只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对生命哲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在《万物此生》组画中,具象与抽象交织,引发人们对生命轮回与自然规律的思考。抗疫主题作品《致敬白衣天使·凝望》,以刀为笔,刻画出人物丰富的情感,传递出人文关怀的温暖力量。刻画农民工、乡土动物等题材的作品,如《老牛》《俺是老农》,保留民间艺术质朴的同时,用刚劲又细腻的刀法揭示劳动者与土地之间深厚的精神纽带。这些作品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社会的温度,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纸本墨刻书法组画一《六和铭》 30*42cm *6/2025年
四、广泛影响,国际传播
从学术领域到国际舞台,于占春的纸本墨刻艺术收获了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通史》《画苑》《东方收藏》、荣宝斋《2023时代新语·当代中国画作品雅集》等权威文献,彰显在国内艺术界的重要地位。被中国邮政、美国集邮集团制成主题邮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北京保利、长春东北亚文博会等重要平台举办个展,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及机构珍藏,其市场价值与文化传播力不断攀升。艺术评论家池文评价其作品为“当代非物质文化的亮眼名片”,他的艺术实践推动了中国绘画在国际上的探索与传播,让世界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活力。
纸本墨刻组画《蛇与女人》34*34cm*9 /2024年
五、争议之中,坚守独特
然而,于占春的艺术探索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作品“不入传统画种”,曾引发争议,部分评论认为其技法缺乏明确流派归属。但这种争议恰恰凸显了他突破传统的价值。墨刻的“单刀直刻”即兴创作方式,避开传统笔墨的程式化束缚,以黑白对比的纯粹性回归东方美学本质。这种争议促使艺术界对传统与创新、艺术定位与流派划分进行深入思考,也进一步强化了于占春艺术探索的前沿意义,激励更多艺术家勇敢突破传统藩篱。
于占春的纸本墨刻艺术是当代艺术创新的典范。他在技法、文化、主题等方面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以一纸一刀一墨构建出充满哲学深度与人文温度的黑白世界。他的艺术实践不仅为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提供新范式,更为中国当代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著名文化学者、评论家:景和
2025.3.25
纸本墨刻画《俺是老农》52*74cm /2023年
纸本墨刻画《雪后寒林》52*74cm /2024年
纸本墨刻画《寒林溪语》52*74cm /2025 年
纸本墨刻画《老牛》52*74cm /2017年
纸本墨刻书法《心经》52*74cm 2021年
纸本墨刻画《融》60*86cm /2019年
纸本墨刻组画《乡雪芳华》50*50cm*8 /2020年
纸本墨刻书法组画《心经》26*74cm*3 / 2025年
纸本墨刻书法组画二《六和铭》34*34cm*4 /2023年
纸本墨刻书法组画一《致敬经典》30*30cm*8 /2024年
纸本墨刻书法组画三《六和铭》33*33cm*9 /2023年
纸本墨刻书法组画二《致敬经典》10*15cm*9 /2025年
标题:【2025红墙艺术家于占春】刀墨之间墨刻艺术绘就当代艺术新章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6949.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