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可烹千秋韵 ,匠心不改映徽州
——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菜)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徽菜大师、臭鳜鱼烹饪大师路任群
路任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菜)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徽菜大师、新苏老徽馆第四代掌舵人。自19岁投身徽菜技艺以来,他承父辈之魂、融时代之思,将百年老字号从历史尘埃中唤醒,让臭鳜鱼等经典徽菜从徽州山间走向国际餐桌。其秉持“古法为骨,创新为翼”的理念,成为徽菜活态传承的标杆人物,被业内誉为“徽味守夜人”。在他的引领下,肇始于1876年苏州街头的新苏老徽馆以“一鱼一臭承千年,一厨一火传万代”为信条,以“慢”为道,以“真”为本,让徽菜的古法技艺在烟火炉间生生不息,让“新苏”的金字招牌,从屯溪老街的黛瓦白墙间,一路香飘至长江之畔的宜城安庆,成为徽菜文化“活的博物馆”。
新苏老徽馆第五代传承人路志谦
新苏老徽馆第五代传承人路碧珍
五代薪火 ,烹山煮水
徽州,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桃花源”。马头墙下,青石板路蜿蜒;天井院落,四水归堂静默。而比山水更动人的,是深植于此的饮食文化——徽菜。南宋以降,徽商纵横天下,徽厨随之远行。他们以山珍为本,以火功为魂,将火腿的咸鲜、石耳的清润、毛豆腐的醇厚,烹成一道“可食的山水丹青”。然而,时代浪潮从未停歇。当工业化与标准化席卷餐饮行业,当预制菜以“效率”之名蚕食传统技艺,徽菜却如同一位隐士,在喧嚣中独自坚守着那份“慢工出细活”的孤傲。路任群,恰是这孤傲中的一盏明灯。作为新苏老徽馆第四代传人,他肩负的不仅是家族的荣光,更是一份“让徽菜活着”的使命。四十余载炉火淬炼,他将徽菜从濒临断代的边缘拉回来,以“非遗传承人”之名,让古法技艺重焕生机。
“真正的徽菜,是用时间腌出来的乡愁。”路任群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对他而言,烹饪不仅是技艺,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1876年,路氏第一代掌家人路文彬在苏州创立了“新苏徽面馆”,以一碗鳝丝面香透江南。他深谙徽商“贾而好儒”之风,将徽菜馆开遍了苏沪,执掌80余家店铺,被《申报》誉为“徽帮领袖”。彼时,徽州山民为保存鲜鱼,以粗盐腌制鳜鱼,意外造就了“似臭非臭、咸鲜交融”的独特风味。路文彬慧眼识珠,将此民间智慧纳入菜谱之中,路文彬先生在外经商多年,一次与好友从苏州去上海,刚好带了几条新鲜鳜鱼。因徽州人从小擅长腌制,腌菜、火腿,于是他按照民间臭鳜鱼腌制方法,把盐抹在鱖鱼上。坐轮船到上海后发现这鳜鱼烧过后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闻臭吃香,不过在当时还不是很响亮一道菜品(仅称作咸鱼),后演变至今成为徽菜代表菜——臭鳜鱼。所以新蘇老徽馆的臭鳜鱼只用盐腌制,没有其他任何的添加,就是从祖上路文彬开始就是这样腌制臭鳜鱼的,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直到今天,新蘇老徽馆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仍坚持纯手工、坚持无添加(除了盐)的腌制方法,坚持父辈们的经验和信念。
战火纷飞中,第二代掌家人路云临携家西迁,于广西、江西等地续写“新苏”的传奇。战乱年代食材匮乏,他却以臭鳜鱼的腌制技艺化腐朽为神奇。一缸盐渍鳜鱼,穿越硝烟,慰藉流离食客的乡愁。经他改良的徽式一品锅,以炭火慢煨,融山珍海味于一炉,而臭鳜鱼始终是锅中的灵魂——发酵七日的鱼肉紧实如蒜瓣,吸尽火腿与冬笋的精华,成为战火中的人间至味。
第三代掌家人路永华,承父辈衣钵,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子路任群共赴江西贵溪,以四海酒楼为据点,让臭鳜鱼、毛豆腐等经典菜品重焕生机。彼时,外地食客初见臭鳜鱼,掩鼻而拒者众。路永华却以“三尝定乾坤”之法劝客:一尝皱眉,二尝咋舌,三尝拍案叫绝。这道曾被戏称为“徽州生化武器”的菜肴,自此成为了酒楼的招牌菜品,甚至引得香港食评家蔡澜远道而来,叹其“臭中藏鲜,鲜中蕴禅”。
1984年,19岁的路任群接过父辈的衣钵。在江西贵溪的四海酒楼,他从杀鸡宰鱼的杂工做起,刀工火候皆以“毫米”计量。为精进技艺,他赴上海拜师于徽菜泰斗邵之俊,在梅龙镇酒家的后厨,将徽式刀工锤炼至“鱼骨可剔如发丝”的境界。1990年,他带着“重振祖业”的执念回到了黄山,在屯溪老街的喧嚣中挂起“新苏徽菜馆”的牌匾。彼时的黄山旅游业方兴未艾,游客循着“臭鳜鱼”的奇香涌入店内,路任群立于灶台前,一勺一铲间,复刻出曾祖父路文彬的手艺。
千禧年后,新苏老徽馆终成屯溪老街的地标。路任群以“徽州厅堂”为蓝本设计店面,青砖木雕间流淌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徽商哲学,绩溪厅、歙县厅、黄山厅的命名,与天井处“四水归堂”的设计相映成趣,食客在此品味的不仅是菜肴,更是一卷徽州文化的立体长轴。如今,他更将传承之火传递给第五代——儿子路志谦与女儿路碧珍手中。路志谦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厨房,从选鳜鱼、控盐比、察发酵,一步步地掌握了制作臭鳜鱼的全流程秘技。他引入了现代温控技术,却在祖父的笔记中发现奥秘:冬至腌鱼,需借地窖阴凉;立夏开缸,要取晨露调和。传统与科技的碰撞间,他研发出“四季发酵曲线”,让臭鳜鱼的风味始终如一;路碧珍则携老字号登陆安庆,以“黄山石耳入鸡汤”的创新,让徽菜与江淮风味碰撞出火花。2021年,兄妹二人携“新苏”登陆安庆古城,让臭鳜鱼的奇香与江鲜的清甜共舞,书写出“徽风宜韵”的新篇章。
守味千年 , 徽韵长歌
走进“新苏老徽馆”,宛若踏入一座流动的徽文化博物馆。黄山松盆景苍翠欲滴,徽州木雕屏风古朴典雅,而最摄人心魄的,当属后厨那口传承五代的“龙纹陶缸”——缸身裂纹如山水皴笔,内壁盐霜似雪覆徽岭。路任群每日清晨必亲自开缸验鱼,指尖轻按鱼身,便知发酵火候:“好鳜鱼,按下去要有回弹,像黄山云海推过来般的劲道。”
路任群常言:“臭是徽菜的气节。”不同于寻常腐臭,臭鳜鱼之味,是山泉与盐晶的博弈,是微生物与时间的共谋。在腌制过程中,鱼肉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谷氨酸钠自然生成——这是徽州先民无意间触碰的鲜味密码。路家人将其总结为“三臭三香”:初闻似臭,入口咸香,细品回甘,余韵悠长。这种矛盾统一的美学,恰如徽州建筑的马头墙,方正与婉约并存。
这里的每一道臭鳜鱼,都是对天地时序的敬畏。选用新安江冬季捕捞的鲜活鳜鱼,每条须重一斤二两,多一钱肥腻,少一厘寡淡。盐必取旌德岩盐,颗粒粗粝如徽州山石,方能逼出鱼肉深层的鲜味。腌制时,鱼腹填入姜蒜,鱼背压黄山鹅卵石,模拟溪流冲刷之力。七日后启缸,鱼鳃暗红如歙砚朱砂,鱼眼晶亮似屯溪夜月。烹饪时,菜籽油需烧至“蟹眼泡”密布,下鱼煎至两面金黄,佐以祁门野茶熬制的酱汁,最后撒一把休宁辣椒——辣味要“藏”,须在咸鲜中若隐若现,方显徽人含蓄之美。“火候差一秒,味道谬千里”,这是路任群常挂嘴边上的箴言。这份极致,亦体现在他的每一道创新菜中。徽州六宝汤,以老母鸡吊汤八小时,加入石耳、菌菇、火腿等山珍,汤色澄澈如琥珀;夹心毛豆腐,外酥里糯,菌丝如雪,蘸上辣酱,恰似徽州人外刚内柔的性情。
路任群的匠心,更见于他对食材的极致追求。毛豆腐专供商是黄山罗氏,菌种与《舌尖》拍摄时同源;石耳采自海拔千米的峭壁,需药农悬绳采摘;就连一碗炒米,也必用安庆本地的籼米,以柴火铁锅焙出焦香。他说:“现代人吃饭,最重要的是放心。食材若掺了假,味道就失了根。”
这份执着,让“新苏”成为了徽菜界的金字招牌,并在2015年获得安徽省首批老字号。联合国红十字团队曾在此惊叹“东方饮食智慧”,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消费主张》《美在黄山》;安徽多家频道都有报道,徽菜传奇、安徽老字号舌尖上的徽莱以及2010年世博会安徽馆的宣传片《逐梦安徽》等栏目纷纷聚焦于后厨的烟火升腾,中国新闻网,中安在线网站等多家媒体网站报道;《绩溪徽商》《徽州文化全书徽菜》《名人故里绩溪》《黄山徽州攻略》《天上徽州》《橄榄餐厅评论》《黄山日报》等文献,则笔耕不辍地书写着徽菜的奥妙。而路任群更以授徒为责,五十余名弟子遍布全国,其中有学徒周建明,在2013年第一届中国徽菜之乡“金徽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特金奖,现在黄山屯溪自主经营绩溪风味徽菜馆;学徒路思聪(侄子)市级徽菜非遗传承人,现经营大石门路氏农家乐及绩溪新春饭店;另有五星酒店总厨章伟光、无锡著名总厨唐世益,现任旌德县旌翔宾馆厨师长唐世名;学徒唐来光,现在绩溪县自主经营徽韵饭店。“徽菜传承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千秋之业。”路任群坚定道。
匠心如磐 ,味传天下
正如《舌尖》导演所说:“一条臭鳜鱼,半部徽商史。”它是时间写给味觉的情书,是微生物与人类共同创作的诗篇,在咸香与微臭的交织中,绽放出超越地域的文化认同感。为了让更多人体察到臭鳜鱼内蕴藏的历史变迁,2015年,新苏老徽馆推出了“真空臭鳜鱼”,将传统菜与现代营销相结合——“臭鳜鱼的魅力不在猎奇,而在‘先抑后扬’的人生况味。”路任群道。除此之外,他在安庆分店设置了“臭鳜鱼文化墙”,用12幅浮雕讲述这道菜的百年变迁——从徽商长途贩运的保藏智慧,到战乱时期慰藉乡愁的味觉记忆,再到如今征服世界的非遗美食,每一片鱼鳞都镌刻着徽州人的生存哲学。
徽菜之魂,在臭鳜鱼的奇香中升腾;匠人之心,在五代人的传承里永恒。从1876到2025,从苏州阊门到安庆四牌楼,“新苏老徽馆”的灯火,照亮了五代人的烹饪长路。路任群站在屯溪老街的店门前,望着川流不息的食客,眼中映出少年时的自己——那个在江西贵溪灶台前挥汗如雨的19岁少年,从未想过,半个世纪后,他会成为徽菜江湖的一座灯塔。如今,他的儿女已接过传承的衣钵,让臭鳜鱼的传奇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机。真空包装的“新苏臭鳜鱼”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播间里展示的腌制技艺,吸引了百万人围观。传统与潮流,在此刻奇妙交融。
“徽州太远?且让舌尖引路。”路任群的笑语中,透着匠人的笃定。徽州的山水依旧沉默,但路家人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店堂那副楹联所书:“一箸一匙品千年徽韵,五代五心烹万里河山。”在这速食主义时代,路任群却愿以一生慢火,煨炖文化的根脉。而徽菜之魂,终将在这样的坚守中,生生不息,历久弥香!
标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菜)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徽菜大师、臭鳜鱼烹饪大师路任群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7375.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