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的边陲城市,西被沙漠,三面环山,位于中国最干燥的地区之一,但有着意味着盛大辉煌的名字的敦煌。 世界四大文明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相互交流,孕育了盛大、辉煌、千载难逢的文化奇迹。 8月19日,习大大总书记赴甘肃进行调查研究,第一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重镇、南枕祁连山、西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靠北塞山、东靠三危山。 敦煌也正好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千年莫高窟
漂浮在沙漠中的这座建筑物是莫高窟的数字展示中心。 (央视记者王鹏张吉瑞摄影)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设计理念是让建筑物从大地生长起来。 建筑物的线像风掠过沙丘一样婉转起伏,窗户的设计像洞穴一样。 (由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到达莫高窟的游客在前往洞窟之前,首先在这里看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佛宫》,了解莫高窟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洞窟景观。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从年8月1日开始向游客开放。 在人们参观实体洞穴之前,用数字媒体与莫高窟近距离接触。 这不仅将莫高窟每天的游客载客量从3000人提高到6000人,还适当减少了开放洞穴的数量,缩短了游客停留的时间,缓解了古迹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莫高窟密集在悬崖上,高40至50米,全长1600多米,有735个洞穴,壁画4.5万平方米。 (央视记者王鹏张吉瑞摄影)
莫高窟是指在沙漠高处挖掘的石窟,也称为千佛洞。 在梵语中,moGao有从佛教中解放出来的意思,会给这个名字增添神秘的意境。 传说,公元344年的一天,乐传和尚经过宕泉河谷,看到夕阳照射下的鸣砂山在金色的光中露出千佛。 他决定在这里开洞穴。 从此,莫高窟的开凿和绘画经历了一千年。 现在,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比较完整、文案最丰富、艺术最美的佛教艺术遗存。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735窟,这些是有代表性和特色的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个区,有塑像、壁画的洞穴集中在南区,有492个洞穴,塑像2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及木造建筑5座。 北区是僧侣修行、居住、登埋的地方,有243处洞穴遗迹。 《时政情报眼》将为您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洞窟。
第96窟
△第96窟中莫高窟现存最大的全身倚靠着佛像。 它建于延载2年(公元695年)。 塑造了未来佛弥勒佛,佛像高35.5米。 这个雕像是用石胎泥做的,工匠在崖壁上刻上佛像的大致轮廓,用草泥做屏障,然后用麻泥做得很细,最后上色。 (敦煌研究院提供)
翻译:第96窟大佛是石胎泥形的,所以不应该留在室外。 因此,还建造了在建造时起保护作用的楼阁。 现在的9层大楼是民国时期翻新的。 巍峨的楼阁卷起屋檐,斗拱复杂,气势雄伟,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央视记者张晓鹏摄影)
第61窟
△第61窟于5代开凿,是莫高窟中最大规模的洞窟之一。 学者推测第61窟是5代末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和夫人挖的功德窟。 这个洞穴供奉者画像的保存比较完整,为研究古代敦煌的历史和古代女性的服装等提供了生动的图像资料。 (敦煌研究院提供)
点击箭头进入洞穴
△第61窟也被称为文殊堂。 洞窟西壁有巨大的五台山图,长13.5米,高3.5米,被认为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 是根据五台山真实的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 其中,还详细描绘了山西太原路线五台山至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周围250公里的地理形势。 (敦煌研究院提供)
第323窟
点击箭头进入洞穴
△据推测,第323窟于初唐开凿,北壁绘有“张槊使西域”。 中汉武帝骑着马,群臣拿着伞盖和张槊分手。 这是最早的张槊用西域图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南墙中央留有空白。 这是1924年这幅壁画用化学胶带贴在美国人兰登·瓦尔纳( langdon warner )上后留下的痕迹。 这幅壁画现在收藏在哈佛艺术博物馆( harvard art museums ) (敦煌研究院提供)中
第16-17窟
△第16-17号洞窟,又名藏经洞。 光绪26年( 1900年) 5月26日,王圆箍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隐窝。 据考证,藏经洞挖于晚唐,这里收藏的经书共5万余卷,90%为宗教典籍,更有10%涉猎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医学、艺术、文学等。 (敦煌研究院提供)
从我国学术悲伤的历史到世界敦煌学研究中心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等海外探险家来到敦煌莫高窟,盗取了大量圣经文件。 在经书五万余卷中,中国剩下的只有一万多卷,其余均分布在英、法、俄等国。
△伯希和于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96窟外景。 (敦煌研究院提供)
△大英博物馆现存的藏经洞经卷。 (资料图像、gabriel fraga de cal拍摄)
在敦煌藏经洞陈列馆的石碑上,有一位着名学者陈寅恪因藏经洞文献流失而发的感慨:敦煌者,我国学术的悲惨历史也。 (央视记者张晓鹏摄影)
藏洞文物的发现意义重大,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并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这些文献为正史提供佐证,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提供新视角,被誉为开创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然后,散落在各国的文献和文物也引起了莫高窟的世界性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习总书记这次考察的敦煌研究院是世界敦煌学研究的中心。
△敦煌研究院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展为敦煌研究院。 (央视记者张宇摄影)
除莫高窟外,敦煌研究院还综合管理和研究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庙寺。 它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地域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是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敦煌研究院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情怀的地方。 喜爱莫高窟的一代敦煌孩子们把青春、才华、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这里。
△1948年敦煌艺术研究所职工照片。 (敦煌研究院提供)
△1965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拍照。 照片中的三代院长同框,分别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提供)
站在敦煌研究院前面的首任院长常书鸿像。 常鸿( 1904-1994 ),1927年用留法学美术,1936年回国任教,1943年来到敦煌。 他促成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被称为敦煌守护神。 (央视记者沈陈摄影)
△常书鸿在1955年临摹的蓝绿色山水画。 这幅画位于盛唐时期挖掘的莫高窟第217窟的南壁。 (央视记者李辉摄影)
敦煌女儿樊锦诗对总书记发言
在敦煌研究院,习大大总书记对文化财产的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为了保障洞穴壁画和彩塑残留环境的稳定,敦煌研究院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报警系统。 这是位于莫高窟第72窟前面的环境监测设备,可以进行气象、空气质量和颗粒物监测。 这些数据实时显示在敦煌研究院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 (央视记者郭昊光摄影)
△敦煌研究院还监测了各洞穴内的微环境,明确了洞穴内相对湿度不得超过62%,二氧化碳不得超过1500ppm(1.5 )的警告指标。 如果大屏幕上亮起红灯,工作人员可以暂时关闭相关洞穴,分流游客。 (央视记者沈陈摄影)
在敦煌研究院会议室,习大大总书记与30多位代表进行了座谈。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等发言。 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多次在敦煌研究所工作,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去年年底,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她被选为100位改革先锋之一,成为文物较为有效的监护人。 年5月17日,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实务座谈会时,还听取了樊锦诗的发言。
△樊锦诗
关于敦煌和酒泉,这些未必知道
莫高窟所在的敦煌是现在酒泉管辖的7个区县市之一。 历史上和酒泉齐名是河西四郡之一(另一个是武威和张铎)。
敦煌名字的由来,一说也叫敦、大也。 煌、盛也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敦煌曾被称为华戎所交大都,有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说法。
△公元964年(宋代)的酒账单上记载着当地政府的公务用酒,包括宴会、使节接待、报酬等数量和用途。 账单共有100条,反映了当时敦煌繁荣的文化和多民族的密切交流。 (央视记者彭汉明摄影)
年,习大大总书记像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贺信一样称赞敦煌,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的文化聚集在这里交流,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第二年,第一届一带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贵宾观看了主题为“千年之约”的文艺演出。 开场舞中,美丽的敦煌壁画、飞天仙女、大唐盛世百乐齐鸣,展现出古都喜迎各方宾客的盛景。
用△3d印刷的莫高窟雕像。 (央视记者张晓鹏摄影)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之后,酒泉也被称为肃州,也是甘肃省名肃字的由来(甘字来自被称为甘州的张铎)。 你知道吗今天酒泉的面积占甘肃的42%,几乎相当于江苏、浙江两个省的面积之和。
传说△西汉时,汉武帝派遣骞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征匈奴。 霍去病大败匈奴后,驻扎在现在城东的泉湖一带。 捷克报纸长安、汉武帝皆大欢喜,给了御酒坛。 霍去病不想一个人享受,把酒倒进泉水里,士兵喝得很舒服,叫酒泉。 酒泉市博物馆的画描绘了这个场面。
酒泉不仅是敦煌艺术的故乡、新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宇宙的摇篮。 6年前,习大大总书记访问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两次。 一次是在春节前夕视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次是现场观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发射。
这次去甘肃考察的是习大大总书记继去年之后去甘肃。 20日,总书记在甘肃的行程继续,“时政情报眼”备受瞩目。
建制/申勇李浙江省
记者/沈陈横雪辉王莹振一
视觉提示/陈括
毛亚伟
标题:快讯:习大大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643.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