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世家传薪火 ,德艺双馨谱华章
——访徐门紫砂第五代传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汉棠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徐曲
从“无锡市三八红旗手”到“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从“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到央视专访,徐曲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技艺可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艺术家可以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
徐曲的紫砂人生,是一部关于传承与创新、责任与担当的时代颂歌。她以壶为舟,在历史长河中摆渡文明;以爱为帆,在公益海洋里传递温暖。正如她所说:“紫砂是我的生命,公益是我的使命。”在紫砂艺术与公益事业的双向奔赴中,这位新时代女性,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为紫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薪火相传五代情 , 陶韵流芳百年心
徐曲出生于1981年,这个年份,不仅承载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更在徐门紫砂的谱系中具有特殊意义——她是徐门第五代传人,血脉中流淌着紫砂的基因。从民国时期的徐福康陶器行,到当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徐秀棠兄弟,这个陶艺世家始终秉持着“器以载道”的理念。父亲徐达明开创的“陶木结合”风格,如同一粒艺术种子,在徐曲的生命里生根发芽。
“泥凳前的灯光,从我记事起就从未在深夜熄灭过。”徐曲望着工作室里那张斑驳的木质工作台,眼中泛起温柔的光芒。这张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工作台,见证着徐门紫砂五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徐曲的童年记忆里,家中处处是紫砂的气息。“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各式紫砂器,茶桌上的茶宠会随着季节更换,连厨房用的都是祖母亲手制作的紫砂炖盅。”她抚摸着工作室墙上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是年幼的她踮着脚尖,好奇地观看祖父制壶的场景。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让紫砂艺术在她心中早早地便扎下了根。
大学期间,徐曲正式跟随祖父徐汉棠、父亲徐达明系统地学习紫砂技艺。在丁蜀镇的老作坊里,她经历了从泥料选配到烧成工艺的全流程淬炼。二十年间,她的工作室灯光常亮至深夜,工具柜里百余件自制工具,见证着她“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理念。从最基础的泥料辨别开始,到工具制作、全手工成型,再到最后的烧成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家族几代人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祖父常说,“制壶如做人,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徐曲拿起一把正在制作的壶坯,指尖轻轻地拂过壶身流畅的曲线,“这种做人的道理,正是通过制壶的过程一点点领悟的。”也正是凭着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让她从青年陶艺家中脱颖而出,斩获了国家级金奖4项、省级金奖11项,更获得了16项外观设计专利。
千锤百炼出精品 ,五代匠心铸壶魂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徐曲的工作台上。她正在专心致志地拍打着一块紫泥,动作娴熟而富有节奏感。“泥料的沉浮时间、干湿程度都会影响最终作品的效果。”徐曲解释道,手指在泥片上轻轻地划过,感受着泥料的细微变化。二十年来,这种对材质的敏感已经成为她身体记忆的一部分。
徐曲大胆地将现代美学元素融入创作之中。她创作的《圆舞曲》组壶作品,曲线在球体中如舞蹈般变化,体现了球体曲线的律动感,又在统一中富有变化。既保留了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又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这套作品,参加《中国宜兴 陶都风》无锡展获得了2012创新盛典中国创新设计评选最佳创意奖等多个奖项,成为她艺术创新的代表作。
其代表作《结组壶》以高圆竹枝为形,壶身圆环再现竹节韵律,流畅的壶嘴与壶把,如风中的竹枝摇曳生姿。徐曲回忆道:“记得创作《结组壶》时,光是壶嘴与壶身的衔接就反复修改了十几次。”这把由两只壶和四只杯组成的作品,强调竹子的挺拔与正直,每一处弧度的调整,都需要极其精准地把握。最终,这件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实现突破。”徐曲拿起一把融合了鲍仲梅装饰纹样的《清风卷云提梁壶》,指着壶身上精致的纹饰解释道。这把壶,采用了传统的“打身筒”成型技法,却在装饰上大胆创新,将传统纹样进行了现代化演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荣誉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在传承家族“陶木结合”经典风格器型的基础上,近几年徐曲设计了《明韵对壶》、《曲埴陶木五式》、》《抱朴守真对壶》等陶木结合佳作。这种“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理念,使她的作品既延续了徐门紫砂的浑厚底蕴,又注入了鲍仲梅装饰纹样的灵动气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仁爱之心传大爱 ,公益路上践初心
“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这是徐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徐曲始终铭记祖父“积德行善”的家训,将公益事业视为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她接任徐汉棠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从此便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公益之路。基金会的办公室里,整齐排列着数十本厚厚的资助档案,记录着四千余名受助人的信息。这份坚守,源自家族五代传承的仁爱精神,更源于她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每学期开学前,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徐曲翻看着最新的资助名单,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十年来,她带领着基金会累计发放助学善款近600万元,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小怡的女孩,父亲患病,母亲早逝,家庭十分困难。“当我们把助学金送到她手上时,她哭着说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如今,小怡已成为一名教师,正在用知识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作为宜兴陶协女陶艺家分会秘书长,徐曲还发起成立了“宜陶芳华”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在管理徐汉棠教育基金会期间,徐曲特别关注儿童教育。受爷爷影响引领更多陶艺家为贫困学子送去助学金和学习用品。这些善举,不仅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正如她所说:“艺术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对话,更是心与心的交流。”
金针度人传薪火 ,春风化雨育新秀
服务队的活动室里,墙上挂满了她们开展公益活动的照片: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场景,给留守儿童上陶艺课的画面,义卖作品捐赠灾区的瞬间……“我们组织过百余场公益活动,累计捐赠善款二十余万元。”徐曲指着一张合影介绍道,照片中的女陶艺家们脸上都洋溢着奉献的喜悦。
徐曲的公益精神源于祖父“积德行善、仁爱待人、知足常乐”的家训。她常说:“能够帮助别人,是紫砂带给我的另一份珍贵礼物。”2020年,她被评为“无锡市首届慈善之星爱心人物”,这份荣誉对她而言,比任何艺术奖项都更值得珍惜。
徐曲的家庭,也成了传承的典范。周末的工作室里,常常能看到她与丈夫、女儿一起制壶的场景。“从小培养女儿学习艺术绘画,希望以后也传承这份家族技艺与责任”徐曲笑着说,眼中满是欣慰。这个荣获“江苏省最美家庭”称号的艺术之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紫砂艺术的代际传承。
在徐曲看来,紫砂艺术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每把壶都承载着制壶人的情感与思想。”她轻轻地摩挲着一把正在制作的壶坯,泥料在她的指尖下逐渐成形,“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紫砂、爱上紫砂,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艺术人生绽芳华 ,巾帼情怀谱新篇
走进徐曲的作品陈列室,仿佛步入了一个紫砂艺术的小型博物馆。从早期的传统器形,到中期的“陶木结合”风格,再到近年融合现代美学的创新之作,每一件作品都记录着她艺术探索的足迹。“这把《和组壶》,是我设计的一套陶与瓷融结合的作品,陶与瓷的融“和”,即把性质不同的东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些设计点共同呈现了中国图案和中国文化的“四季平和”、“安顺祥和”形式和寓意之美。这套作品获得第二届世界壶艺大赛银奖并被主办方收藏。
徐曲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认可。她先后获评江苏省十佳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无锡市最美青年工匠等荣誉称号,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但更令她自豪的是通过紫砂艺术传递的正能量。“有位收藏家告诉我,每次用我的壶泡茶,都能感受到制壶人的用心。”说到这里,徐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徐曲看来,紫砂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我们要用当代语言讲述紫砂的故事。”她最近正在创作一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作品,将丝绸之路的文化元素融入紫砂造型艺术之中。这种紧跟时代发展的创作理念,使她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紫砂是我生命的底色,公益则让这底色更加温暖明亮。”站在工作室的窗前,徐曲望着远处黛青色的山峦,那里是宜兴紫砂泥的产地。二十年的艺术生涯,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匠人的责任与担当——既要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又要在德行上率先垂范,让紫砂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陶都宜兴的紫砂文脉中,徐曲犹如一株扎根深土的幽兰,将五代传承的陶艺基因融入血脉之中,以“制壶如做人”的家风为骨,以“积德行善”的家训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淬炼出独特的艺术品格。从全手工制壶的方寸天地到公益事业的广阔舞台,她用二十年光阴,书写着紫砂人的责任与担当,让古老的紫砂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芳华。
标题:徐门紫砂第五代传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汉棠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徐曲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7267.html
心灵鸡汤: